2020本科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程|04 棚屋:材料、结构与建造

2020本科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程|04 棚屋:材料、结构与建造




课题名称:棚屋:材料、结构与建造

课程类型:设计初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本科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程

指导教师:课程主持人:顾大庆、张嵩 

                   第四阶段备课老师:马骏华,袁暘洋 

张愚,顾震弘,彭冀,张彧,周详,张倩,王川,杜嵘,张映乐,李登钰

助       教:初冠龙,蔡烨标,庞家琪 

日       期:2020.12.29-2021.1.22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初步课程以“城市针灸”为题,以南京作为研究对象,从认识南京的城市格局和肌理特征出发,以不同街区作为基地进行有关城市开放空间、建筑内部空间以及建筑加扩建三个设计课题的研究,有序地融入形式语言、设计概念以及媒介技法的学习。根据研究对象,设计练习在不同尺度上进行转换,讨论的话题也跨越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个专业。文本、图纸、模型和影像等均是我们选择的工作媒介。本学期的设计练习包括 城市、场所、 房间、棚屋4个课题,本文将重点介绍第四阶段:棚屋。


教学概述: 

本课题的核心议题是 “建造”,在具体的练习中包含了这样几个问题:结构与空间,材料、构件与建造,建筑的基本构造,建构表达,以及建造与场地和使用的关系等。课题练习从一个给定的结构类型出发,通过区分此结构中的主架构和次级结构,初步理解其中的“体系”概念;进而通过把握架构在高度和平面上的变形逻辑,进一步理解此“体系“,以及结构与空间、使用和场地的关系;接下来在基于给定节点规则的大比例架构搭建中,材料、构件、交接和构造等问题开始出现,而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中,建构表达的概念逐渐形成。

整个过程是以模型搭建而非图面演绎的方式进行的,同时,模型照片及以之为底的手绘融合也是此课题的主要表达媒介。


教学目的:

 1. 从材料、构件、结构和建造角度来理解建筑; 

 2. 学习建筑与场地的空间与形态协作;

 3. 初步学习建筑基础、墙体、屋面和门窗等的基本构造; 

 4. 继续拓展学习结构与空间的表达媒介。


课题任务:

在本学期一直研究的城市社区地块中,选取一栋公共建筑将之向外扩建60~120M²,以完成空间和功能上的拓展。扩建部分成为一个可以对外开放的功能空间,如餐馆、小卖部、学习小站等。此扩建部分将以给定规格的木杆件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教学过程:

课程单元结合了讲座授课、教师演示、设计讨论等环节。当堂讲座阐述作业要求和少量的理论知识,并启动模型操作等随堂练习。在整个过程中,“做”而非“想”是推动设计发展的主要力量。学生在基于规则限定的实际模型搭建中理解结构体系、节点构造等。课程的主题概念则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与横向比较中浮现。期末的答辩亦是加深理解、总结概念的好机会。

当堂讲座

课堂教学

答辩现场


练习1:简单架构的搭建

关于建造的探讨从一个快速的设计开始,用杆件构件来赋予一个6mx9m的网格以结构和空间。所要探讨的问题:结构体系、杆件的连接方式以及结构与空间的关系。练习的目的不在于获得一个完美的答案,而是对建造问题的关注和寻求未来发展的方向。采用最简便的模型制作方法,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主架构和次级结构的操作,理解结构体系的概念;

2. 理解结构与空间肌理的一致;

3. 通过高度变化的操作逻辑,理解结构单元的概念。

教学成果:

学生: 王奕辰

指导教师: 王海宁


练习2:架构与场地的协作

将前一阶段的架构体系置入选定的街区,用此临时性搭建对某个建筑进行加建使之成为一个面向城市的功能。在置入中,架构需要在平面和高度上进行变化,以在空间和形态上与场地形成协作。这个练习的工作形成初步方案后,将会与随后的两个练习工作进行一体调适,以趋近在各方面综合最优的方案。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变化”;

2. 在操作中理解结构、空间、功能和场地关系的协作统一。

教学成果:

学生: 董雨霏

指导教师: 马骏华


练习3:建造的局部模型研究

在练习二成果的基础上,截取模型中的一个局部来研究具体的建造问题。这是前一阶段基本架构-空间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在1:10的比例上可以更好地确定杆件的大小、形状和尺寸,杆件搭接的方式,结构构件与围合构件的关系, 屋面、墙身、基础与开启的处理。很多问题已经在练习一就有所体现,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或调整。

教学目标:

1. 理解构件交接是建造的基本问题;

2. 初步了解屋面、墙身、基础以及开启和围合的建筑基本构造;

教学成果:

学生: 杨姝婷

指导教师: 张嵩


练习4:作图

作图对尺寸的精确要求与模型的直观操作相辅相成,练习四和练习五是平行进行的。关于建造的图面表达主要体现在1:50的剖面和立面图。立面图需要表达材质和光影。

教学目标:清晰完整的建筑平立剖表达技法; 

教学成果:

学生: 梁越

指导教师:马骏华


练习5:建构-空间的表现

对设计方案的整体关系以及细部处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制作最后的成果模型。除了建筑的整体呈现以及细节的表达,还要追求材料特征的模拟。这个任务和作图的任务一并进行,精确的模型需要通过图纸先行确定各部件的尺寸,模型上推敲出的建造关系需要通过图纸记录下来。制作比例1:20的成果模型,并拍摄室内透视照片。此阶段成果模型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练习二到练习四一体调整的综合反映。练习二的概念模型解决了加建的基本结构方案以及考虑外部场地环境和内部使用空间的问题,练习三的局部模型解决了材料、构件和建造的问题,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在反思练习三的局部模型成果后或许会对练习二的概念模型作必要的调整。同时练习三的局部模型只是解决了模型所包括范围内的建造问题,把有关的研究推广到整个建筑时就要针对不同的部位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门窗如何处理、正立面和侧立面如何兼顾协调等等。这些调整都会反映在此阶段的成果上。

教学目标:

1. 理解结构与空间的一体关系;

2. 解决材料的选择与建造的问题;

3. 检验空间形态对使用及城市的回应;

4. 初步训练表现模型的制作工艺与照片手绘融合的表现方法。 

教学成果:

学生: 王夏楠

指导教师:王川


完整作业成果:

学生: 吉天宇

指导教师:王海宁


指导教师:

顾大庆


张嵩

 

马骏华

 

袁暘洋


张彧

  

周详


张倩


张愚


顾震弘


彭冀


王海宁


王川


孔哲


杜嵘


张映乐


李登钰



撰稿:一年级设计课教研室-棚屋专题组

信息提供:建筑系党支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