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设计I + II:南京龟山外郭遗址公园暨城墙博物馆设计



融通设计I + II

南京龟山外郭遗址公园暨城墙博物馆设计

出题教师:陈薇,鲍莉


第一季

教学时间:2017.5.2 -6.12,共6

选课学生:部分建筑学+城乡规划,本科三年级

教师背景: 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建筑历史

学科融通设计教学第一季海报

第二季

教学时间:2018.5.7-6.20,共6

选课学生:部分建筑学+全体城乡规划+全体风景园林,本科三年级

教师背景:建筑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历史

学科融通设计教学第二季海报

  

教学目的

 1.认知跨学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特点。设题期待打破学科分界和分阶段设计常规,回归历史上建筑设计的本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方法;加强培养多专业协同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尝试运用具有学科特点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设计创新。2.把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通过基地及其周边环境调研和行为活动调研,掌握公共空间设计在物质形态和社会效能方面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能够完成功能组织、交通引导和空间布局。

 3.掌握景园规划设计方法。认知环境属性,建立景观意象、落实景观景点,能够在建筑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之间架构桥梁,能够利用自然与人工结合的方法创造美好环境。

  

课题任务

 “南京外郭遗址公园暨城墙博物馆设计”,择址于明南京城墙外郭东段仙鹤门附近及其周围环境龟山,范围约19 公顷。在满足对外郭本体保护前提下,充分利用历史和自然资源及现状地形条件,营造良好的生态与景观环境或对环境进行织补;设计遗址公园暨城墙博物馆,形成对城墙遗产的认知和历史理解;利用公共空间和博物馆空间塑造,达到驻留游客,体验文化,连接城市历史、当下与未来发展的目标。既为南京城墙正在开展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实际需求,也是改善郭墙所在周边环境和公园的当代契机。对外郭本体的保护要求:1)不得拆除外郭墙体;2)不得在外郭墙体上开洞;3)不得距离墙体外侧10米范围内进行大型机械施工。 

基地位置


课题要点

选题具有历史感、上规模、挑战性和可发挥创新能力的特点。明代南京建有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垣,其突出特点乃人工和自然结合,以及超大尺度的规模与中国都城规制继承发展的统一,是融合三个学科开展合作教学设计的重要背景。

本设计以南京外郭遗址公园暨城墙博物馆为题,本身为南京城墙申遗的实际需求;而选址所在龟山,既是曾经郭墙建设的基础,也是有待改善的公园。驻足,山峦起伏视线可及,行之,郭墙遗址几步可达,而远离昔日繁华的都城中心和当代的闹市,此处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时空跨越和穿越给设计者提供了较大的余地。

  

方法创新

本次设计教学力求通过跨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当代能力。学习古人在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的设计之间独到的智慧,改变常见的从规划到建筑、从建筑到景观、到室内的尺度脱节、内外分离的常规设计方法,尝试运用历史思维以及具有学科特点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设计创新。主要体现在教研融通师生融通专业融通三个方面。

多专业教师集体备课

师生课堂研讨交流

不同专业学生协同合作

  

教学授课

针对课题主题和阶段性的内容要求,由教学团队中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分别准备了一系列的讲座授课。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季(2017年):

任务解读:城墙内外(历史-沈旸)

南京城墙+南京山水建筑景观案例分析+隈研吾作品分析(历史-陈薇)

历史空间创新再利用(规划-李百浩)

历史空间创新利用的规划设计 (规划-李百浩)

景园设计与案例分析(景观-杨冬辉)

 RCR作品分析(建筑-俞传飞)


第二季(2018年):

任务解读+南京城墙介绍(历史-贾亭立)

不同思维的空间设计与表达(规划-李百浩)

公园设计(景观-姚准)

南京景点分析(历史-陈薇)

景园设计案例(景观-杨冬辉)

建筑案例分析(建筑-俞传飞)

讲座授课

教学成果

2017年第一季展览

2018年第二季展览

学生作业1(学生:任紫湫、高小涵、冯可欣、侯莹,指导教师:陈宇、吴晓)

学生作业2(学生:周楚茜、邱一诺、李艳妮、曹息,指导教师:唐芃、唐军)

学生作业3(学生:谭新宇、王洪阳、朱自洁、陈雪纯,指导教师:俞传飞、王承慧)

学生作业4(学生:潘文蔚、车毓沅、佘悦、唐荣康,指导教师:刘捷、李百浩)

展览、答辩与交流


学生反馈

  • 这个设计课题作为一个合作课题,是一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其间还加入了景观设计和建筑历史研究。课题本身就是一种多学科交融的复杂设计,我们在整个过程中虽然学习到很多东西,但也存在很多疑惑和亟待解决并且已经解决或尚未能解决的问题。(01114227 张健康)

  • 以历史为出发点的设计,其实是一个非常的内向探寻的机会,做出来的方案并不重要,对我而言重要的只是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内心对多种可能的不断反思与进退求索。历史的价值很多都是存在于内心的深处,而如何引导去展现这些价值,便成了设计的出发。但很多时候关于设计的想法成为了一种仅能存在于象牙塔里的思辨,天平的另一端是将城墙的历史存在以具象的形式展现出来,以符号化的建筑语言去体现城墙的存在及其功用,个人所做出的努力就是在这些表象与里象内寻找平衡的点。(01114224 朱佳乐)

  • 对如何体现“史感”有了尝试和体验,历史不是一个对象和客体,我们存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历史,历史是流动的, 是存在于四周的,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建筑的定位将大大不同。对建筑学习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城市规划、历史保护的融通,建筑设计会呈现更多角度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不再受限于一般的设计思路,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建构。(1114204丁文鹏)

  • 融通设计作业三个专业结合,增加了三个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机会,但是三个专业对设计的操作方法不一样带来了一些分歧,做出的方案各有偏重。(01115210 潘文蔚)

  • 学科融通设计更是首次整合了建筑,规划,景观三个专业的同学一起合作共同设计,难免会有各种摩擦与争执,但总体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一次训练。(01115214 朱志海)

  • 关于专业融合,这次的确体会到专业之间的想法已经有了分异。作为一名规划的学生,坦白说这一次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似乎以前的套路都没有用处了。不过这也让我反思了,所谓的套路其实本身并没有错,其实就是前期的分析,但是这些套路能对后面的设计有什么帮助,这之间存在着一个脱节。分析往往是客观的,设计又往往是需要设计师主观的理解,这次的场地的确让习惯理性分析的规划生,感到手足无措。所以这次设计的过程里,我想让自己脱离一下自己的思考套路,但是还是感受到了习惯的束缚。(01214204 丁小雨)

  • 本次学科融合的设计课程令人期待已久,过程中收获确实不小。有很多同学认为这六周太累了,但是对比以往八周的设计课,这次设计显得非常高效。大课很多,时间安排很合理,内容详实,确实做到了三个学科与历史意识的融合,非常感谢精心备课的老师!设计课过程中,我们因为学科分野带来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思考不够深,交流不到位,时间不够多导致的,但是很多同学将此看为偏见,该现象较普遍,所以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当然不属于老师要做的调节范围,但是如果在组内的设计课中发现,其实是需要老师以丰富的个人阅历稍作解释,会顺利很多。(01215124 陈乐琳)

  • 大三的设计课更侧重各专业方向教学,但又在最后进行融通教学,让各专业同学发挥所长,但由于专业学习时间不够长,并没有特别大的专业方面优势,总感觉融通教学有点着急。(1515105 张宸)

  • 这个学期第一次接触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花了大量的时间改变自己的固有设计思路,总体来说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初步掌握了景观的设计方法。(01515122 吴宇坤)

教学总结

这两季融通设计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中国古人人工与自然结合的设计思维,并掌握在大尺度、大视野、大格局下进行把控和设计的方法,最终取得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课题设置以创新为引领,以学科融通、知识融贯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网状设计思维培养,力求通过师生的跨学科合作,使当代遗产保护背景下遭遇复杂问题的设计方法可以教授,学生能力可以交融提高,互动合作的工作方式可以快速习得。

这是重要的教学改革探索,也是一次对建筑历史教学改革的延续,更是跨学科融通设计的新起点。跨越的思维不仅存在于古人和遗存及其蕴含的智慧中,也是当代优秀作品诞生的源泉之一。

  

教学团队

2017年第一季

指导和组织:陈薇,鲍莉

建筑系:陈宇、唐芃、刘捷、俞传飞、孙茹雁

规划系:李百浩、王承慧、吴晓、雒建利、史宜

历史所:沈旸、贾亭立、是霏

助教:曾从玮、严如杰、张珲、胡雪倩

2017年部分师生合影

2018年第二季

指导和组织:陈薇,鲍莉

建筑系:陈宇、杨志疆、俞传飞、刘捷、唐芃、周霖、夏兵、屠苏南、孙茹雁

规划系:李百浩、刘博敏、王承慧、吴晓、巢耀明、史宜

景观系:杨冬辉、唐军、姚准

历史所:贾亭立、诸葛净、白颖、任思捷

助教:孙源、马筑卿、付佳琳、张策、王晓、陈今子

2018年部分师生合影


文字整理:贾亭立

信息提供:建筑系党支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