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设计III:南京和平公园公共空间设计


融通设计III:南京和平公园公共空间设计

教学时间:2019.5.7-6.14,共6

选课学生:城市规划系+部分建筑系+景观学系,本科三年级共113名学生


教学团队

教学顾问:陈薇 鲍莉

城市规划系(主导出题):王承慧 李百浩 朱彦东 吴晓 史宜 巢耀明

建筑系:唐斌 唐芃 俞传飞 刘捷

景观学系:杨冬辉 唐军 姚准

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所:贾亭立

助教:林晓敏 周晓穗 郝佳琳 解文慧 杨怡然


题目设定

题目设定首先遵循跨学科融通设计教学的整体目的:1)历史思维引领——选择具有历史内涵的基地,学生必须研究基地的历史发展,领会其中的意义,思考合旧谋新;2)跨领域融通——课题单纯依靠某个专业思维难以完成,必须基于跨专业的思维融通。而本次设计任务组织由城乡规划专业主导,在满足整体教学目的前提下,还希望突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于公共政策的高度关注,而公共利益导向的意识也正是其他专业亟需加强的。通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以“复杂条件下的公共空间设计”作为融通设计课题,基地选址南京和平公园——既具有历史内涵、又是地铁轨道交通枢纽,同时具有高度景观敏感性的公共空间。

设计内容

结合山水人文历史环境的底蕴、地铁轨道站点的交通特性,思考基地在当下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和定位,进行兼具历史人文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公共空间设计。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使用价值,在历史环境中塑造面向未来的公共空间;对接地铁交通、构建慢行网络、设置绿色交通设施是减轻交通移动碳源的重要方式;优化绿地格局、适宜植林率等是增加自然碳汇的重要方式;通过城市三维空间营建,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基于景观连续性优化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态。特色意图——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绿色开放空间、“内秦淮河水系—北极阁山体—玄武湖公园”历史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节点;功能策划——承载市民各种交往休闲活动、文化展示、景观体验、交通换乘等公共功能;交通组织——促进低碳交通,解决好两条线路的轨道交通、公交巴士和步行、公共自行车的换乘;景观组织——与文保单位原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武庙遗址和钟楼等的景观协调,与周边鸡鸣寺樱花道等景观路径的衔接;

建筑设计——对高度不适宜的和平大厦用地重新策划和设计,建筑高度控制为35米,同时结合轨交站厅和出入口设计,实现建筑地下空间的开放。


系列专题课赋能

为帮助学生顺利地领会该设计所需的跨专业知识,教学组织针对性地安排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提供系列专题授课,包括:

任务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基本原理(规划-王承慧)

公共空间历史思维(规划-李百浩)

基地空间演变和历史环境(历史-贾亭立)

地铁站点交通组织(交通-朱彦东)

建筑与城市一体化(建筑-唐斌)

历史环境中的景园设计(景观-杨冬辉)

教学思路

复合——公共领域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应是高共享度、便捷性的城市交往、休闲和活动空间。引导学生思考公共领域品质——功能、文化、景观高度整合。新的城市空间具有复合性,具有景观和建筑的特征,体现都市景观主义的设计理念。

多视角——超越边界城市具有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特质,难以用一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所有问题。培养设计中的多层次对话、转换与组织,主动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和思考方法,在思维碰撞中多视角寻求方案。

平衡——历史与未来基地位于历史信息丰富的城市环境之中。我们的城市从哪里来,如何生长和改变,又会向哪里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保护和发展、如何协调当代公共空间与历史环境,在多元价值的环境下对城市发展的方向形成判断。

创新——城园一体地铁的出入口,季节性游览樱花的线路,微观交通的改善,和平大厦的公共性策划都是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创新处理,以实现地上-地下、城市-公园、景观-观景的一体化,为高密度城市空间赋予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前景。

教学过程中的融通

共同策划,模糊边界:共同确定设计愿景,形成概念设计意图,拟定本组具体的设计重点和工作计划。

系统设计,跨越边界:基于历史环境分析、城市区位分析、综合交通分析等前提,综合考量资源优势与现状矛盾,对城市步行系统、立体交通组织、功能布局、建筑体量、景观体系等诸系统进行三维尺度的同时性设计。

要素设计,交叉整合: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主导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及其环境设计,落实各类城市要素。包括:场地设计、路径设计、水系及驳岸、建筑功能与环境、视线分析、植物配置、公共家具等。规划——整合总体与功能要素,建筑——整合建筑与场地,景观——整合总体与景观要素。

共同深化,分工协作:对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及细节深化设计,再落实到总体规划的调整和完善。

跨专业的教学研讨日常

热闹的展览答辩现场

学生作业成果(学生:陈玉斌、周明睿、徐文焬、崔梦洁;教师:唐军、李百浩)

学生作业成果(学生:周思文、刘天韵、邓惠琳、何蓓;教师:唐斌、史宜)

学生作业成果(学生:王月瞳、姚秀凝、张育宁、施晓影;教师:刘捷、王承慧)

学生作业成果(学生:李千川、贺思远、山男、沈江瑶,指导教师:唐芃、杨冬辉)

学生作业成果(学生:杨沛然、李潍宇、曹昊、王绍宇,指导教师:吴晓、姚准)

学生作业成果(学生:刘青青、杨灵、李明慧、顾展羽,指导教师:俞传飞、巢耀明)

学生作业展陈集锦

教学再思考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需要高度分工和专门化的学科去探索高精尖的领域。然而,在面对实际发展问题时,只有通过跨学科的思维融通和高效合作,才能找到发展最优解。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设计实践领域,多年快速发展的教训更是告诉我们必须如此。我院融通设计的教学创新,即是对当今城市高品质发展的时代诉求的积极应对。

学生作品中诸多奇思妙想,但也不乏诸多稚嫩之处。融通设计的跨界思维需要时间去磨练。学生成果中出现的过度设计、不恰当的设计现象,正是对教学团队的鞭策。

三年级本科生在六周时间完成一个难度颇高的设计,存在着种种不完美和遗憾,但是多专业的合作、思维的碰撞整合,在学生成长生涯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撰稿人:王承慧

信息提供:城市规划系党支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