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陈薇教授在2025年3月21日蓟州举行的仿宋刊本《营造法式》暨“营造学会”百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大家好,很高兴见到各位前辈、同行以及学生们。
“致敬陶本”这个题目是丁垚老师给我确定的,也是我心之所向,所以欣然接受,也十分荣幸有这个机会向大家学习和交流,并表达我学习和研究《营造法式》的情感所托,感谢王老师的组会创意,感谢丁老师的盛情邀请。我大概讲3点。
第一,致敬陶本,首先是致敬百年前先辈朱启钤先生等学者的独特创意和艰辛工作,他们的努力为我们现在从事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学科奠定了重要基础。我认为,陶本《营造法式》的编撰和校订以及出版,不仅是一项古籍出版的盛事,更是一项开创性的探索,譬如将彩画的色彩文字记录转化为真实的彩色图版,这就是一项重要研究,在陶本之前只是文字记录,如土朱、大绿、二绿等。这种转化需要比对宋代实物、核准色彩分型、解读以及理解原来色彩文字内涵等。仅从这一点就可知,陶本撬动了中国古典建筑研究的大门,是这扇大门的打开,中国建筑历史学科和遗产保护学科得以发展,中国营造学社也由此诞生。这些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和事情,我们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各卷尤其是创刊的前几卷,《营造法式》的研究始终是最重要的内容。我们今天能够自称自己从事中国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学科的工作,必须致敬陶本。
第二,致敬陶本,是感激朱启钤先生在南京江南图书馆的慧眼识珠和不惜代价,使得我们有可能珍藏这本经典而雅致的陶本《营造法式》。这里要说到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江南图书馆1907年由清两江总督端方创办,是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是南京图书馆的前身之一。我每天上班都会路过南京图书馆旧址,也就倍感亲切。去年我和一位老师担任该旧址保护设计课题指导,每次走进那昏暗的密集钢柱的书库,我都在想象朱启钤先生是怎样在偌大的藏书中找到《营造法式》的呢?我想除了耐心还有就是朱启钤先生的慧眼。而且当他发现法式古籍版本之后,并不是赶快公布于世,而是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整理工作,才使得我们可以看到百年前的陶本。所以每年我向研究生介绍陶本法式时,都充满了感动,陶本开本的大气、装帧的高雅、纸张的温润,也都是我的最爱。
第三,致敬陶本,我深有体会的是研修营造法式,南京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点。除了朱启钤先生在南京的江南图书馆发现丁本《营造法式》,成为陶本完成的主要蓝本,在实践方面,最重要的是明初南京“治隆唐宋”,以唐宋为准则建造明故宫,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明史记载“规制悉如南京,而宏敞过之”。法式由北到南,经南京中转又北上,永乐之后明代做法传至大江南北,特别是边远地区如云南等。所以在南京学习和研究《营造法式》是我的职责和心结,我还将上课讲稿出了本小书《〈营造法式〉十讲》。
最后,致敬陶本,还是期待有更多人坚守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阵地,学习朱启钤先生的博大精深的治学精神和高超眼光及深厚情怀,将中国的建筑文化和科学价值发扬光大。
谢谢。
陶本彩画彩色图版
江南图书馆历史碑记
南京图书馆旧址书库(1936年建造)
陶本封面
陶本扉页
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存印(以上为发言稿插图)
陈薇教授新著《<营造法式>十讲》在展览现场(丁垚拍摄)
本文转载自:上栋下宇
信息来源:教师综合一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