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与师谈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一年一度教师节转眼来临,建院长久以来尊师重教的学风始终在延续着。

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早上,在学习部的组织下,几位同学探望了在建院任教已久的吴明伟老师和王建国院士,精心为他们送去了教师节的问候与祝福。探望之余,老师们也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多年以来的教学经历以及对新一代建筑学子的期待。

吴明伟老师:老一代规划人的坚守

初见吴老,我们不禁感到惊讶,因为这位已经八十多岁的老前辈依然精神矍铄、开朗健谈。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同济的老一代规划人、东大规划学科恢复建立的带头人之一,他在时代浪潮的一次次冲击下,依旧保留着对城乡规划这个专业最原真的坚守。

回想起年轻时在同济求学以及在东大初任教的时光,吴老的表情显得感慨不已。学生时代的他,对美术艺术有着别样的偏爱,因缘际会之下进入了城规专业,从此踏上了专注于建筑、规划的道路。一走,就是五六十年。

在他设计生涯中,有不少城区规划、历史古城保护的项目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获得荣耀,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也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同时,吴老也带领了一代又一代的规划人步入这门深远广博的学科。当东大历经数十年风雨洗礼,即将准备重新开设规划这门曾经一度被取消的学科时,吴老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的带头作用。“我一直都相信,城市规划这个学科是未来少不了的。”这句话无疑展现出了吴老在当时规划学科方兴未艾时的卓识远见与坚守。

而谈到对于新一代建筑学子的寄语时,吴老沉吟了片刻,然后认真地谈道:“一定要树立好一种价值观。设计的思想一直五花八门,评价标准也很多,但是一定要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

已经从前线教学退休十多年的吴老,闲暇时仍会阅读许多建筑、规划的杂志与书籍,可见吴老对这个专业的一份深沉的热爱。

 

王建国院士:求真不求胜的言行准则

怀着一丝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我们来到王建国院士的工作室。风格简约温暖的交流室、王院士条理清晰、句句精辟的回答都让采访进行得异常顺利。在普通人看来当上院士是至高荣誉,但王院士坦言这让他更加注意谨言慎行,求真不求胜成了他在今后的学术交流对自己的要求。

虽然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比上一代人优越许多,但在设计的学习上仍然有许多困惑。王院士表示非常理解,并认为是由于我们的价值观念尚未成形。刚刚脱离了略显僵化的应试教育,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建筑设计的皮毛,此刻就像是海绵吸收着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但因为缺乏选择的能力和基本的表达技能,当要把所有东西归结到设计的一个点时,则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王院士建议一开始要勇于尝试多种设计线路,在试错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从事教育事业多年,除了熟知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困惑外,他还清晰地指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区别。本科学习是通识教育,重在打基础,研究生阶段聚焦于某个相对明确的学科领域,导师会让你在一定限度的领域做系统的训练,而博士阶段会侧重研究性和创新性,需要在原有的知识范围内突出某一点。

在谈到自己成为院士后有什么变化,王院士直言人生的过程是连续的,现在的自己和成为院士前的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院士的称号反而让他更注意三思而行,同时在往后的学术论坛中要求自己广博纳言,求真不求胜。

几天后一批小鲜肉就要搬回牌区了,当问及有什么想对新生说的,王院士感慨地说心态永远要好。当年他读大学的时候虽然同学的成绩参差不齐,但大家在一起学习是很快乐的,而且现在却时常出现大学生走极端的新闻。正如毛主席所说:"风物长宜放眼量",视野放广,心态放平,同学之间应少一点猜忌攀比,多一点信任合作。

短短半小时的采访,足以看出正是王院士多年对教学事业的投入,才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了如指掌。

最后,在这里祝愿所有的老师们教师节快乐,这一年来的教学与陪伴辛苦了!也希望所有建院学子一起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与师谈,明年再见。

附采访组与老师合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