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两河口模式”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2023111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共同主办的“深化减贫伙伴关系,增强全球发展韧性”2023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获奖名单正式发布。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张彤教授团队的实践案例《两河口模式:一个土家会聚之地的再生——东南大学帮扶湖北省宣恩县案例》成功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并将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



 “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颁奖现场


获奖证书


 “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7家机构自2018年联合发起举办。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李昕介绍,为推广分享中外减贫和乡村发展的成功实践,推动“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2023年面向全球32个国家征集了900多个原创优秀减贫和乡村发展案例,经7家主办机构联合评审入选的最佳案例,按照国际标准和习惯进行改写和翻译,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分享。旨在以案例为载体,为世界各国关注减贫和乡村发展的组织及个人提供可参照的减贫模式和实施方案。


颁奖现场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两河口村


两河口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地属武陵山腹地、酉水河上游。历史上,一直是商贸集聚之地,也是“川盐济楚”盐运网络的重要枢纽。


两河口村作为中国乡村的缩影,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人口外流,商贸凋敝。时下,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村落如何在迅猛的旅游业发展中,避免浅表性的消费,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价值内核,保护地方遗产的原真性与独特性,使得沉睡的村寨得以再生?这不仅是中国实施乡村振兴与文化复兴战略普遍遇到的问题,也是全球视野下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减贫发展共同面临的挑战。


两河口更新方案模型


2019年起,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和威尼斯建筑大学多名师生以“国际联合研学”为契机,以“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为抓手,有效整合国内外优质学科资源,在两河口村启动了以干欄木构建筑遗产保护与传统村落活化更新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研学营师生田野调查和现场研讨

研学营师生田野调查和现场研讨


几年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通过整理古盐道村市聚落的样本遗存,发掘土家吊脚楼干欄木构建造体系的自适应机制与再生路径,进行两河口老街活化更新,打造盐道古镇文化公园,成立国际建筑研学营,选送实践成果“两河口:一个土家会聚之地的再生”至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组织官方平行展、“两河口:一个土家村寨的自适应与拓扑再生”至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等系列举措,不断深入探索“以建筑遗产保护带动乡村人才和产业振兴”的乡村发展新模式,在国际上取得了广泛关注和影响,为地方上带来了人才回流、产业振兴的显著成效。


 “两河口:一个土家会聚之地的再生”展在威尼斯禅宫、两河口村同时开幕

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组织官方平行展“两河口:一个土家会聚之地的再生”展览现场


两河口实践,是基于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当地多民族文化的珍视、发掘、保护和发扬;同时思考面临旅游业的发展,文化的原真价值如何得到保护和传续,而不是仅仅被消费。在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复兴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两河口实践展现出一条两者协同耦合的路径,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资源和驱动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得到理解、尊重和光扬。


《两河口模式:一个土家会聚之地的再生——东南大学帮扶湖北省宣恩县案例》,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说明以文化价值驱动乡村发展具有普遍的价值认同。以国际联合研学为启端的“学科聚力+智力支撑+国际传播” 两河口活化更新实践模式,保护和传承国家级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核,全面激发传统土家村落的生机活力,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