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开放的心,找到属于你的位置丨写在2016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海选之前

怀着开放的心,找到属于你的位置丨写在2016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海选之前 

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我们还是“新人”时,面对的社会背景、学院的办学条件与现在很不一样。印象中,我二年级时进了期刊室,还没办法看懂那些外文期刊上很复杂的平面、剖面呢。因为信息流通比较慢,所以差不多要到高年级才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在关于建筑的理解上,跟现在新一代的同学有很大差异。我们那个年代的一个特点是通过“画”来学建筑,而现在有很多媒介去学习,比如模型制作已经是家常便饭的教学介质。虽然环境与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可是我觉得有一点是一样的,学这个专业的人很快都会喜欢它,心里有很多憧憬,有创作的激情。

对于新人赛的印象,它的要点在于突出“新”,进而突出“新人”。首先它的确很有新意,采用一种非常开放的组织方式,有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甚至不同国度之间的交流。新人赛作品从征集、评审到呈现,整个过程的策划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赛手之间有很多机会互相交流,与评委老师之间也有很好的互动,还有一些延伸性的学术活动。相比于纯粹的封闭意义的赛事,这些是新人赛很大的特点。

当然更鲜明的是“新人”,因为它直接面向的是学习建筑的同学,他们是建筑行业未来的新生力量。所以这个赛事是面向未来、为未来做准备的。我们可以透过新人赛去呈现出未来新一代的建筑师,看他们用什么方式去面对自己的前途。这是我理解的“新人赛”的内涵。

参观坂本一成建筑设计作品

韩冬青教授团队作品:南京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获2015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新人赛对于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而且它还能够带动我们思考教学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教学要抓两样东西:一个是不会随着社会与时代表面的东西发生变化的基本功,这一块是需要沉淀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与维度就是要催生、激发、培植面对未来复杂问题与多变状态的创造性的意识和创造性的方法,一定不能把我们教育对象的思维固化起来。这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

新人赛对这两点都可以体现:大家的想法非常多样,但好的作品往往都会表现出非常扎实的功底,而好功底如何才能打动人——这就要看它独特的思维能力,能不能关注到一些特别的问题,或者是对于问题特别的解决方式,一种个人的、个性的、探索性的解决方式。新人赛中如果要获得一个很好的结果,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同时这些也是教学需要去注意并把握平衡的。

访问京都大学建筑学院 缔结两校交流协议

新人赛究竟体现出了当下建筑教学的什么趋势,是否能暗示某种未来的状态——这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目标去衡量。首先,它是根据教学成果,展示不同地区背景下的不同学校做设计以及设计教育的姿态。他们各自关注的点是不一样的,即便关注的内涵与对象差不多,但实践的方法也可能不一样。

如果说探讨未来是什么,新人赛很有价值的一点是它展现个性。因为社会和需求都是多元的,需求可能对于最终作品表现为使用者和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建筑师给予某种空间形态,可是使用这种空间形态的是使用者,最后是这两种力量去结合起来。我们关注同样时代背景的主题,比如可持续性发展、节能、绿色或者人文等等,可是它们具体是什么?对于一个小的行为、一个小的活动、一个小的空间需求意味着什么?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求同存异,可能大的价值观会有类似性,它能体现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技术价值的判断,但是实现的渠道对于一个具体项目的表现来说差异非常大。

韩冬青教授在2015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决赛现场

 

我希望新人赛可以有更多的探索性,去激励这个行业的新一代人才,去思考他们对于学科基本问题的理解和真正的创造性。希望参赛的学生和评委都能够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过多地把过去的经验固化起来,当作观察和评价这些作品的一个准则,而是要更多地思考未来我们会面临什么局面,能不能透过这些活动去关注、捕捉未来的一些特征。人一定是为未来培养的,不是为过去,也不是为当下,新人赛要看到未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建设量非常大,新建工程非常多,所以学生作业大部分都是新场地、新建筑,大部分都是完整的新建项目。未来会出现更多的对于既有建筑、既有城市环境的修修补补,一种见缝插针或者是环境的改造和优化,它并不一定表现为一个完整的新建筑。这个时候往往会倒过来要求建筑师要有更扎实的处理问题的判断力与技能,还有社会实践能力。事实上,城市既有环境的改造,和在新城里去新建一个项目相比,前者会面临更多的社会实践问题,要求建筑师的能力更综合,同时也更有挑战性。

现在建筑行业内似乎弥漫出一股唱衰的情调,质疑我们自己的能力与未来。我认为这个灰暗的情绪并不足取。问题的本质不是“衰败”,而是“转型”,是新需求的产生!新建筑还会有,城乡发展还会继续。国内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是不平衡的,大城市、中小城市、集镇,它们都各自有各自不同的进程和状态,这种差异性很大。还有既有环境和新区域的拓展问题,人工环境应该怎么做、自然环境应该怎么搞,它们之间如何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关系。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探讨,都跟这些有着背后的关联。

韩冬青教授参加三年级设计教学评图

那么,建筑师未来真正的变化在哪里?视野要更开阔,知识要更多元,不能只有设计技能,只有一个工科生的思维,限于我们常说的“技术加艺术”。这其实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活动的,多元力量当中的一支力量,所以就要求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建筑学科的内涵一方面要回溯它的初衷——致力于人的需求和自然环境可以相得益彰的情况下的环境优化。建筑师可以去做生活器皿的设计,可以做商业展示空间的设计,甚至可以去做服装设计,这些都在建筑学基本的架构之下。所以,我认为建筑师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但是它有一个前提——一定要带有开放的心态,顺应时代的变化,跟社会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对应,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要用前人的职业状态当成我们新一代建筑师的职业状态。所以我们的机会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视野的局限性会导致一种非常不准确的判断,所以我们的教学也要面对未来的情况去改革。我们要注入学生什么样的视野与能力,在新的状况下,职业技能的内涵哪些坚持,哪些可能发生变化,这些都是教学上需要探讨的。我们有这样好的技能,其实要注重的是与需求之间的对位。希望大家都有非常好的前途,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适宜方式。

最后,在快乐的心态下,体会新的内涵。这是我对2016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的祝福。

韩冬青教授接受建筑新人赛志愿者采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