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

“十三五”期间,建筑学院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牵头“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国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特色村镇保护保护与改造规划技术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与青年项目8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1项,一般项目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管理教席和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落户学院。《建筑学研究前沿》(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杂志被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数据库收录。2020年由王建国院士牵头申报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整个学科的历史性突破。

承接和完成若干国家和地方重大标志性工程规划设计。包括以雄安新区规划设计、北京老城总体城市设计等多个中心城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代表的国家和地方发展重大工程;以中国国学中心、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与展示服务中心为代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以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和亚洲遗产保护技术服务为代表的自主理论和技术输出,和以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为代表的智库服务等。获各类省部级以上创作奖项193项(含国际奖2项)。

致力于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建筑创作与创新践行文化自觉和自信。倡导“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地成功举办“程泰宁建筑作品巡展”;合力创办国家级智库“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举办“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梳理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脉络,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伴随人类知识探索的进步,知识体系在日趋门类化的同时,也日益走向融合。建筑类学科的科学研究将更加强调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面向全球化与地区发展、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与健康人居环境、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遗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信息技术革命与智慧城市建筑等诸多复杂问题挑战的综合应对能力。


“十四五”期间

“十四五”期间,建筑学院科研将坚持建筑类学科的内核凝练守护与当代诠释,整合离散结构,梳理新生知识群之间的内在逻辑,拓展学科外延,追踪面向未来的科技前沿,形成理论与方法上的原创性成果;坚持建筑类科学研究以国内重大建设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土问题,融通国际经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承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建设面向国际对标的科研平台;坚持横向设计创作和纵向科学研究相互支撑与促进,立足创意工科特征,双轮驱动,推动对建筑类科研成果的多维评价。

重点工作包括着力打造“应对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城市设计理论、实践与范式创新”、“城乡建筑遗产多尺度整体性保护与活化利用”两大高地;拓展“基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中国建筑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先端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绿色健康人居环境关键技术”三大强势方向;集中建设“亚洲建筑档案中心”、“国际建成环境创新实验中心”两个融创平台;依托“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当代城乡环境整合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两个国际化平台,营造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环境;提升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统木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自然资源部空间发展与城市设计技术创新中心等实验平台,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