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四:数据网络中的流域城市

主持人:褚冬竹教授

            2017年5月14日(周日)8:30—10:15

      东南大学大礼堂春晖堂

 

本论坛聚焦网络信息技术与大数据运算对城市与建筑空间产生的影响及其作为研究与设计手段的潜力。四个报告内容涉及网络信息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结构与组织形式的转变,新数据环境下信息深度挖掘和分析技术对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动态特征研究的潜力,通过企业机构空间数据为支撑的定量分析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组织特征与演变的趋势,以及以四个新数据驱动的实证研究为例探讨长江沿线一江四城中普遍存在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管控展现可能的操作途径。

 


 

 

报告4.1:从“连接”到“链接”----网络信息时代“脱域”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考量

王中德,1993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专业,1996年获同校建筑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从事风景园林、建筑教学、科研及设计实践多年,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本,主持并参与山地建筑、景观设计及规划项目多项。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城镇景观文化。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已携全球经济力量,部分动摇了以物质空间为基础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及组织形式,催化出现实物质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彼此镶嵌,人群活动实时参与和真实在场彼此分离等“脱域”化特征。受之影响,空间格局出现结构性偏移,空间使用人群出现分化,空间需求发生改变,并引发出新的安全问题与社会矛盾冲突。从空间如何由“连接”向“链接”转变切入,也许能为理解当下复杂的公共空间现象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进而为解决不断涌现出更具复合性的空间问题提供帮助。

 

 

报告4.2:崛起的上海全球城市区域——基于企业分支机构的研究

程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博士期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做联合培养博士。2015年取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区域与大都市区空间研究、城市网络、城市土地管理等。近年来,先后在国内外核心专业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了20余篇中英文学术文章。参与国内重要城市的战略研究;2008、2016年,先后参加国家《城市(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修订的前期研究。多次与澳门特区政府、国家发改委、亚洲开发银行等合作开展研究。2017年将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摘  要:本研究运用城市网络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各县市单元以企业分支机构空间数据为支撑的网络联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得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组织特征与演变趋势的认知。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关系呈现出不断强化的网络化特征。在演变进程中,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巩固,网络能力不断提升;以上海为中心的跨省域近域都市圈也已形成、且不断发育,其两个扇面角色得以巩固;其他地级城市受到了上海及其所在省中心城市的辐射而同时融入了不同都市圈;总体而言,在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力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的网络化格局日趋显著,并逐渐崛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区域。

 

 

报告4.3:新数据和新技术条件下的人本城市设计新可能

叶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数据与新技术环境下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设计。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荷兰注册城市设计师,城市科学协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刊发了Urban Morphology、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等SSCI/AHCI期刊论文多篇,担任多个SSCI期刊审稿人,并受邀作为共同客座主编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上组织专刊。他在香港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及华中科技大学分别获得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并曾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未来城市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摘  要:新数据环境和新分析方法为城市空间形态及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影响提供了量化分析的可能,这使得城市空间形态及其经济社会影响这两个传统上依赖于设计师经验和直觉的领域具有数据化、科学化的研究可能,为更为精细化、人本尺度的城市空间营造提供了从传统的定性判断和手工分析迈向定量化理性设计的工作途径。基于这一理解,本演讲选取城市形态与活力和人本视角下的街道空间这两个切入点,以四个新数据驱动的实证研究为例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一江四城中普遍存在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管控展现可能的操作途径。

 

 

报告4.4:跨江城市中心体系的时空动态特征

史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讲师,于东南大学获得城市规划与设计方向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大数据技术辅助下的城市研究与设计方法, 重点关注新数据环境下城市空间研究的方法革新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目前于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含SCI、SSCI、EI、CSSCI论文14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获得2016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佳作奖。2010年以来作为专业负责人参与上海、广州、武汉、郑州等地规划实践项目10余项,《南通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多项工程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1项,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项,省厅优秀工程设计/勘察设计奖4项。

 

摘  要:我国在经历二十世纪末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后,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空间重组、市民消费能力提升,为城市中心体系的跨江发展带来了新的驱动力。城市跨江发展在改变城市结构形态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市民的空间活动模式。本研究回归 “行为空间—空间行为”这一城市研究的经典母题,分析上海城市中心体系沿江两岸中心区的时空动态特征,总结长江对中心区行为聚集模式、行为辐射距离的影响方式。新数据环境下城市空间形态和时空行为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技术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基于ArcGIS的城市全域三维数据库是中心体系空间分析的基本平台,而手机信令数据的统计则为本研究提供调查空间个体行为的主要手段。

 


90周年院庆专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