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展 | 源—当代文化与教育建筑论坛&专题展·东南大学站成功举办
2019年12月20日,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大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联合主办的“源"—当代文化与教育建筑论坛&专题展高校巡展·东南大学站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前工院一楼展厅拉开帷幕。
嘉宾合影
专题展展区
清华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清华院副总建筑师祁斌,清华院第三分院副院长莫修权,东大院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韩冬青,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东大院党总支书记高嵩,东大院常务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曹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李华,东大院执行总建筑师高庆辉,东大院建筑设计创作中心副主任沙晓冬,东大院城市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正,东大院建筑设计创作中心主任助理赵卓,东大院城市建筑工作室副主任刘华等嘉宾齐聚一堂,共襄盛会。
嘉宾签名留念(部分)开幕式
清华院第三分院副院长莫修权主持开幕仪式。他介绍了本次论坛&专题展的主题缘起:文化与教育是一组相关性非常强的概念,文化关乎本源,教育又关乎这一原由的传承。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文化与教育事业的提升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民幸福的不断追求。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建筑学科同根同源、交流绵长,两校设计院的合作也广泛而紧密。基于此,两家设计院确定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藉此思考和探索文化与教育类建筑创作理论及实践的头脑风暴,同时也讴歌新中国成立70年之辉煌成就。
莫修权主持开幕仪式
清华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致辞。他表示,东南大学建筑学科对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事业贡献重大。高校设计院基于自身的特殊属性和使命,在文化与教育类建筑上有天然的优势。清华院与东大院之间的此类交流是第一次,能帮助两院的青年建筑师快速成长,选取的70个项目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此类交流能常态化。
刘玉龙致辞
东大院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韩冬青致辞。他说,两家设计院之前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同名主题展,反响很好。清华、东南两校从第一代建筑学人开始,即在科研、教学、创作上交流亲密,双方为彼此设计的建筑即见证了这种绵长深厚的交流合作。本次论坛&专题展为开启之作,希望此后的交流能够更加深入。
韩冬青致辞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致辞。他代表学院欢迎远道而来的嘉宾并预祝本次活动圆满举办。他表示,高校设计院担负着教育功能,是学院广大师生重要的产学研平台,这也是国内建筑教育有别于国外的特色之一。本次入选的70个项目从侧面充分展示了两家设计院人才密集、专业齐全、技术雄厚的实力,相信两家设计院一定能行稳致远。
冷嘉伟致辞
东大院常务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曹伟致辞。他表示,本次入展的70个项目代表了两家设计院不同时期的设计水平,既是梳理总结也是重新反思,是为更好地走向远方。
曹伟致辞
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和前来观展的设计院员工及师生一道至展区观展。
自由观展现场
主题演讲
东大院执行总建筑师高庆辉主持主题演讲环节。他介绍了本次高校巡展的源起:11月5-8日,借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契机,清华院和东大院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联合举办了同主题论坛&专题展,反响热烈。经两家设计院和学院共同商议,决定将活动继续办下去,首站即在东南大学。他还向对本次活动提供支持的《建筑学报》《建筑师》《世界建筑》等媒体表达谢意,并热烈欢迎出席嘉宾及前来观展的听众。
高庆辉主持主题演讲
清华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作《两个图书馆》主题演讲,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呈现了主讲人在特定类型建筑设计中对于文脉、环境、语境和空间特色的思考和把握。
主讲人:刘玉龙
东大院建筑设计创作中心副主任沙晓冬作《始于足下——基于步行系统的高校规划策略》主题演讲,以两个南京高效校园规划设计切入,诠释了“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即以校园真正的使用对象——师生的诉求为出发点,提供了步行优先的校园设计思路。
主讲人:沙晓冬
清华院副总建筑师祁斌作《态度与策略》主题演讲。主讲人以东西方建筑审美差异性引出建筑师应秉持匠心慧意的观点,强调在设计中应尽量达到彰显自我和融入环境的平衡,使建筑在环境中有机生长。
主讲人:祁斌
东大院城市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正作《空间秩序 • 场所体验》主题演讲。主讲人以若干项目切入,着重探讨了城市性、空间秩序、场所体验等建筑设计基本话题,呈现了“建筑师+高校教师”双重身份下的从业者对于功能和理性的思考。
主讲人:王正
清华院第三分院副院长莫修权作《多馆合一的文化综合体设计探索》主题演讲,通过分享多馆合一的文化中心或文化综合体的设计体验,主讲人展示了其在地段典型、功能复杂的建筑设计上的理性思考。
主讲人:莫修权
东大院建筑设计创作中心主任助理赵卓作《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由环境线索分析开始的设计创作》主题演讲。以城市存量空间和新空间两类建设基地为例,主讲人梳理了其在建筑设计中“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设计理念和策略。
主讲人:赵卓
东大院执行总建筑师高庆辉作《完成与未完成—海门、乐山等滨江城市文化工程汇报》主题演讲。以滨江城市文化建筑项目为案例,主讲人阐述了在当今时代的公共文化建筑创作实践中,建筑师应体现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设计有策略、建造考虑完成度、建成关注公众满意度。
主讲人:高庆辉专题沙龙
专题沙龙环节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李华主持。特邀双方优秀建筑师刘玉龙、莫修权、王正、沙晓冬、赵卓、刘华(规划师)参与交流。
专题沙龙 嘉宾对谈
李华表示,本次专题展勾勒了新中国从90年代至今文化与教育建筑的总体轮廓,几位演讲嘉宾的交流不仅仅是对自身实践的思考和梳理,也是知识生产的过程。
李华主持专题沙龙环节
对谈嘉宾莫修权就“建筑师在创作实践中如何考虑塑造当代文化”这一话题表达看法。他说,建筑创作实践离不开时代性这一命题,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阶段是重合的,即“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行业的“强起来”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国内的建筑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越来越强,我们在建筑设计理念等方面既立足于本土根源性特色、又一直往前走,相信今后时代,本土建筑师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对谈嘉宾王正在谈到特定类型建筑创作时提到,在共通性问题之外,建设条件的差异性会促使建筑师做出更多个性化的思考,从而产生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对谈嘉宾刘玉龙认为,时代在发展,建筑单体的使用对象也在不停地变化,因此,在创作实践中,似乎不应把类型看的太重;建筑类型中共性和个性、日常设计和将来使用间的关系,值得从业者予以关注。
对谈嘉宾:(左起)莫修权、王正、刘玉龙
对谈嘉宾刘华从城市规划视角出发,对比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她比较关注土地的复合利用,强调建筑内部的复合度。她认为,好的文化建筑应能创造良好的、符合公众心理需求的文化环境和展示内容。
对谈嘉宾沙晓冬就高校设计院的传承与创新发表看法。他认为,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类似于清华院和东大院这样有深厚建筑底蕴的高校设计院,应始终有自身的坚守和传承;但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发展,高校设计院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未来发展、科技发展,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应敏锐捕捉并将其融入到规划和设计中去。
对谈嘉宾赵卓认为建筑师在文化与教育类型的创作实践中个人审美及趣味应服从于公众利益。通常,此类建筑的使用对象是抽象的群体,因此,创作中应超越本体价值观,要关注环境、要关注抽象的公众利益。
对谈嘉宾:(左起)刘华、沙晓冬、赵卓
至此,主题论坛圆满落下帷幕。专题展将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前工院一楼展厅展出至12月28日,诚侯光临!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東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