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性尺度与关怀视角的建筑|纪念原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校友、著名建筑师王秋华女士



2021年端午假期,惊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杰出校友,原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1946届毕业生王秋华女士因病在中国台北去世,享年96岁。王秋华建筑师是公认的中国台湾现代建筑史上代表性人物之一,女建筑师翘楚,其作品如中原大学张静愚纪念图书馆、台中荣总研究大楼、雪舍自宅等,堪称台湾现代建筑经典,被誉为台湾图书馆建筑之母,曾荣获台湾文化类最高奖。其一生坚持现代建筑理念和创新精神,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始终表现出对社会积极的关怀,作品充满人文人性,以及朴直的美感,对建筑界贡献卓著,是后辈学习的榜样。20199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历史与理论研究所从事原中央大学建筑系境外校友系列研究的团队成员,克服种种困难后赴台北,在王秋华自宅“雪舍”采访了她,畅谈她所受的中大教育和建筑创作之路。如今,王女士已逝,谨以此文介绍并纪念这位令人尊敬又非凡的女建筑师。

20199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一行在台北“雪舍”采访王秋华


王秋华(1925-2021)简况

王秋华出生于北平。其父王世杰是民国期间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武汉大学创始人,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因父亲工作调动及战乱原因,王秋华童年辗转武汉、南京、重庆等多个城市,曾在武汉、南京上小学。1942年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建筑系,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的佼佼者李惠伯是备受她推崇的老师。1944年她在梁思成发起的社区中心课题的联合设计竞赛中获得首奖。1946年毕业后赴美,入华盛顿大学修习建筑学五年级课程,次年毕业,继而入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设计及都市设计研究所,师从著名的犹太建筑师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1904-1989)。1949年后进入古德曼事务所工作,兼任哥大建筑研究所客座教师,协助古德曼指导学生设计。1960年成为事务所合伙人。1979年,王秋华正式移居台湾,1984年取得台湾建筑师执照,创办王秋华建筑师事务所,并任台北工专和淡江大学建筑系暨研究所教授。她曾于各杂志发表文章数篇,翻译有《看见理想国:一位建筑师的梦想国度游记》(古德曼著)及《幻城》(王大闳著)两本著作,并于东海大学、成功大学等高校开设讲座。退休后定居台北。

原中央大学为王秋华赴美留学开具的证明,1946

王秋华与导师古德曼合影于东海大学,1988


王秋华的建筑

与其他原中央大学建筑系在台校友不同,1980年代才正式开始在台开业的王秋华,已经是拥有近三十年职业经历的成熟建筑师。在美期间,王秋华参与设计的主要建筑类型是犹太教堂、学校、社区中心、乡村俱乐部及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等。

犹太教堂与社区中心,1967

纽约的青年活动中心

回台湾后她设计的建筑项目约60个,包括图书馆、体育馆、医院、住宅、研究中心等,其中图书馆是其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以中原大学张静愚纪念图书馆(1985)为开端,王秋华首次将开放式图书馆的概念引入台湾,从而彻底改变了台湾图书馆的使用模式;而后的中正大学图书资讯大楼(1989),实现了图书馆与资讯中心的功能复合,是王秋华面对资讯时代新需求所做出的前瞻性回应。因在图书馆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王秋华赢得“台湾图书馆建筑之母”的美誉。

中原大学张静愚纪念图书馆为王秋华的代表作,1985

王秋华的设计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战后中国台湾建筑师中非常突出:一是坚定的为社会和大众服务的现代主义立场;二是在建筑类型和技术上开拓性的贡献;三是人文人性化和呼应环境的设计策略。在建筑理念与工作方式方面,王秋华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她欣赏柯布西耶,并与赖特、路易斯·康有直接的交流。在她看来,现代主义建筑师“不是替皇宫或者教主做事情……是替老百姓做事情”,因此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另外,她不曾把建筑设计当作建筑师的自我表现,而认为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建筑师的理性与创造力,结合营造者的技术与热情、业主的经济能力与敬业意志,才能成就杰出的建筑。以上是贯穿王秋华一生职业生涯的核心内容。此外,王秋华是台湾最早将建筑节能纳入设计重点的建筑师之一。在1980年代以前,空调系统尚未在台得到广泛使用,建筑的通风与隔热是王秋华用来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主要方式。早在1972年设计的“中研院”美国文化研究所中,图书馆部分采用夹层通风屋顶以隔热,并利用狭长之室形及高低相对之窗户帮助空气对流。

 “中研院”美国文化研究所,1972年  

体贴入微、高质量的人性化室内外空间和细部设计是王秋华作品的一大特色。她倡导“整体设计”,常常自己策划掌握自内到外的全部设计,包括建筑到室内、家具、景观,把人文关怀贯彻到细节,这在台湾建筑师中是罕见的。中原大学张静愚图书馆室内:附有灯具的阅读桌,藏书与阅览分开,折弯墙体之间的空间设置座位,上空吊灯舒适的高度等,处处可见她为读者拥有良好阅读环境的考量和用心。

中原大学张静愚纪念图书馆室内

她的台北自宅“雪舍”(1984)根据功能需求的差异,八层的平面布置均不相同,室内空间给人以多样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室内外空间交融,跳跃的色彩穿插运用,又增添了热闹、活泼的氛围。同时,细节处理亦十分精彩,例如利用楼梯间栏杆转折处放置灭火器,体现出建筑师对使用功能细致入微的思考。

王秋华设计的台北自宅“雪舍”,1984

总体而言,王秋华拥有跨越中西的教育背景,她坚持人本主义的建筑理念、整体设计和团队合作的工作方法,作品不追求特定风格,而以简练、温暖、关怀,在台湾开辟出一条独特的现代建筑道路。对于1970年代以后,被资本主义市场裹挟的台湾建筑界而言,王秋华的建筑实践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同时,她亦非常享受教学工作,在教学相长的愉快氛围中,与学生建立起亲密的感情。在王秋华的推动下,以人为本、结合环境的建筑理念,在1980年代的中国台湾建筑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筑师是人造环境的工匠,却不是环境的决策者。虽然事实应当如此,但也应比一般人对人造环境多一份关怀,多一份先知先觉的感性。”(王秋华)营造有人性尺度和关怀视角的建筑,这是王建筑师以一生的实践和教育馈赠我们的礼物。王秋华前辈,安息!

  

撰稿:汪晓茜、周昕怡

图片:周昕怡、林均郁

感谢夏铸九教授和台湾女建筑家学会许丽玉博士的校订。

信息提供:教师综合党支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