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服务中心湖上近景 ©姚力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位于南昌市新建区铁河乡、大塘坪乡内,鄱阳湖西岸,南距南昌市区约60余公里,由海昏侯国国都紫金城城址、海昏侯刘贺墓园、城址西部及南部墓葬群组成,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作为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的西南门户,展示服务中心主体建筑位于独洲湖深处,用地面积76717㎡,总建筑面积9903㎡,共两层;容积率0.13,建筑密度11.43%,绿地率52.41%(含水体);建筑高度12m。
遗址展示服务中心综合容纳了票务换乘、零售服务、展示宣传、观演会议、要客接待、后勤管理等六大功能板块,通过凌空跨越于独洲湖上并喻显汉文化特征的“瑗璧礼天”形态和功能环接、动线流畅的空间组织,为遗址公园西南入口区提供一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并具有标志性形象的综合性服务设施。
▲整体鸟瞰 ©姚力
▲展示服务中心主入口 ©姚力
自然历史的地形学阐释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位于南昌城区以北约60公里,鄱阳湖西岸,赣江、锦江、修水与各条支流冲刷出丘陵低岗、沼泽湖泊,绵长的自然进程蚀刻出丰富的自然斑块与历史地貌。在静谧而延绵的自然历史中隐藏着2000多年前一个封邑王国的城址,与其四代王侯的墓葬。
展示服务中心选址东距墎墩墓1.7公里,距遗址博物馆约1公里,位于海昏侯国遗址保护规划的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对接海昏大道及其延伸规划道路的交通接口。
▲地形总图
▲总平面图
建筑位处独洲湖水岸深处,修水支流汭位处,以“瑗璧礼天”的形态悬浮于广袤起伏的自然地表之上。规划设计将独洲湖与八门水库连通,并进一步把水系延伸至遗址博物馆南广场前。展示服务中心凌空跨越于水口之处,其圆融流转、气息充盈的姿态犹如一枚玉戒,环扣住这个隐没王国的风水形势;又如一块参通天地的玉璧,在遗址公园的西南入口,向天地四方昭示着“王之场域”的开始。
▲整体鸟瞰 ©姚力
▲展示服务中心近景 ©姚力
▲展示服务中心内院 ©姚力
功能机制的形态学组织
展示服务中心既是海昏侯国遗址公园西南入口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遗址公园开放运营的核心服务枢纽,综合容纳了票务换乘、零售服务、展示宣传、观演会议、要客接待、后勤管理等六大功能板块,有序组织了入口前区的几乎所有功能流线,并配置了先进的智能化服务与管理系统。
一层(-4.0m)剖切平面
二层(+1.2m)剖切平面
玉,天地之参通,王侯之美器,既是“王权神授,传国正统”的信物,也是祭祀天地四方之礼器。正是海昏侯墓考古早期发现的象征王侯身份的玉瑗和玉璧,表明了墓主人的王侯身份。
展示服务中心的形态设计参照了海昏侯墓葬出土的多件玉璧、玉瑗和玉佩,以一个完整的环形体量架设于沟通独洲湖与八门水库的水道之上,跨接主入口广场与独洲半岛。整体形态圆融流畅、虚实相生,环形流转的内部空间完美地组织和疏解了遗址公园入口的多种流线,在流动环转之间实现了服务枢纽的多种功能。顶部参照刘贺墓出土透雕龙虎凤纹饰蝶形玉珮的优雅线型,嵌入环通弧形天窗,以漫溢的天光引导功能流线,进一步凸显环形空间的流动感。
▲展示服务中心内院 ©姚力
▲展示服务中心室内 ©姚力
▲展示服务中心室内 ©姚力
▲流线分析与天窗
环形体量采用整体环形钢桁架结构,架设于湖岸地形之上。内外表皮由牙白色GRC单元式幕墙构成。三种类型的基础性模块在60°网格的控制下多向组合生成变化丰富的立面肌理。
幕墙单元集成了内外表面、外窗开启、避水防渗、保温、防火、抗风等多种性能;深浅不一的内凹造型将LED泛光照明组合其中,清冷的微光沿光洁的牙白色斜面漫溢渗透,在精微的深度变化与光的渲染中,整个圆环宛如天地化生,显现出润泽以温的“玉玲珑”质感。
▲展示服务中心立面肌理 ©姚力
▲展示服务中心立面肌理 ©姚力
▲平面-结构-内立面展开图
▲幕墙节点
绿色生态的建筑学路径
展示服务中心的设计,应用绿色建筑“空间调节”设计策略,即注重通过合理有效的形体空间组织营造舒适的室内外环境,环境调控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原则,减少对动力设备的依赖和能耗需求,减少碳排放。
在总体环境设计中,尊重场地风土环境,充分利用地形,以形态和材质均呈现柔性有机的广场衔接主入口门阙与建筑主体,五条依随地形的绿带将广场分隔开来,在调适尺度、增强引导的同时,柔化了广场表面,增添了渗水地面和凉爽宜人的树荫。
▲整体鸟瞰 ©姚力
▲展示服务中心近景 ©姚力
▲柔性生态广场总平面
▲地形总剖面
圆环顶面是建筑造型的重要组成,龙虎凤纹蝶形玉珮的精美线型勾画出环通圆周的屋顶天窗,智能可控的开闭为建筑内部选择性引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明亮的圆环空间充盈着自然流动的气息。天窗分隔的浅弧屋面朝向太阳入射方向,为建筑自身及配套设施带来总装机峰值379.48KWP的光伏发电。
▲展示服务中心室内 ©姚力
▲展示服务中心热环境模拟
▲展示服务中心风环境模拟
▲太阳能光伏屋面
建筑的“玉玲珑”表皮由深浅不一的GRC模块单元构成,追踪日照轨迹,在连续的圆周面上,幕墙单元的内凹深度根据不同方位的热辐射强度呈现出150-400mm的梯度变化。模拟分析表明,外窗内凹深度的热适应性变化有效降低了表面接收的热辐射。建筑在性能的优化中取得了突出的形态特征。
▲热适应性圆环表皮分析
▲展示服务中心湖面远眺 ©姚力
项目名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展示服务中心
项目地点: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
项目规模:9903㎡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东大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主创:张 彤
设计顾问:赖聚奎
建筑专业:袁 玮,习 超,吴文竹,张四维
结构专业:孙 逊,张 翀
给排水专业:王志东,马志虎
电气专业:周桂祥,凌 洁
智能专业:张 磊
景观专业:贺小荣
室内专业:汤 健,廖骏杰
绿建专业:丁迎春,张华娣
经济专业:胡寅倩
摄影版权:姚 力
供稿:建筑设计二院
编辑:品牌运营部
来源:“東大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