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 月 23 日世界读书日,央视一套、央视频等平台向全国推出文化专题节目《品读中国·南京》,带大家探寻中华文脉,领略世界文学之都的风采,引起热烈反响。节目中的主会场便是“南京世界文学客厅”。该组建筑及其相关环境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薇教授担纲主持并率建筑学院和东大设计院相关团队完成设计。鸡笼山麓苍树掩映之间,自然别致的庭园和具有现代之风、古韵之味的建筑,在陈薇教授的巧妙设计下豁然开朗,成为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新地标。
该项目从2021年3月启动设计,历时一年。东南大学设计团队聚集了建筑、结构、暖通、电气、给排水、风景园林各专业精锐力量进行现场勘察,在陈薇教授提出的“一体化设计”的理念下完成相关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及各专业施工图:建筑采用黄绿主色调,与周边的文物建筑和历史环境相呼应,墙面仿古籍用纸绢黄色提供了建筑书写文字的可能;以轻盈的钢结构塑造文学的典雅品位和节奏;以彩色的7个窗和外部景色透射引导聚焦文学题材,激发观览者对文学意境的想象和思绪;充分保留了庭院的原有植物和妙用废弃的湖石进行造景;文学客厅的大门是电动的却绘有国画风格的六朝松等(学院美术老师赵军教授提供了六朝松小样),将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古代与当代,进行了整体塑造。如此,在1500年前刘宋时期就建有文学馆的山麓之地,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以特别的姿态、特别的时间、特别的设计问世,东南大学陈薇教授团队也为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贡献了一份美丽的礼物。
融古通今,山水城林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选址背倚鸡笼山、毗邻和平公园,周边汇集中央研究院旧址、北极阁、鸡鸣寺、台城、玄武湖、古生物博物馆、东南大学等文化与自然景观和高等学府及科研单位,是古今人文荟萃之地。项目选址规划从城市文学空间塑造出发,提出依托鸡鸣山“文学山”奠定南京文学厚重的历史根基;利用和平公园(西部)“文学园”塑造品味文学与历史的氛围;形成“文学客厅”,展示南京文学底蕴与内涵。从而构成自然与人文相联的立体画面,凸显气韵生动、情景交融的城市山林特色。
文脉赓续,旧物焕新
文学客厅的设计是一次巧妙的改造。院落内原本依山而建的三层办公建筑因其功能需要和结构特点被完整保留,仅对一层内部进行了提升和功能转换;而原本20米见方的信访大厅建筑因安全性不能满足使用需求而被重点改造为文学客厅主厅;入口处的原门卫室经过局部加固和内部空间提升成为南京文学客厅的一处特色展示之窗。原有的封闭围墙也进行了改造,在东南角让位给城市空间而成为一处驻足之地,文学客厅主厅在东墙巧用双侧流水幕墙,既丰富了室内的自然品性,也在外部结合地形提供给市民一处听声观景的休憩地。院落中郁郁葱葱的树木被全部保护下来,新增的亭廊、水景都巧妙的结合树木生长构成新的景观;原先废旧的太湖石被精心布置于庭园之中,重新与景物组合,构成一幅幅精美画卷;破旧的水池被重新修整了形态,并与新增的亭廊共同构成庭园的中心,又将满目葱茏的院景倒映水中,平添深邃。
景园重塑,典雅情境
主厅、亭廊、浅池、花木、景石被精心组合于庭园之中,沿院墙走来,透过一个个窗格,一幅典雅画卷徐徐展开,一窗一景,步移景异。折向北行至入口,耳畔渐渐传来北侧景墙的潺潺水声,松树与卧石临于池馆的画面映入眼帘,与主厅大门上六朝古松相映成趣,仿佛将思绪带回千年文脉之中。待到黄昏灯起,诗文名句映现于建筑形成的“简牍”之上,恰似连通起古今文学情境。
走进建筑内部,高敞空间与文脉展示合二为一,可坐可游的大台阶引领观者逐一欣赏每一处开窗透进的不同景致,在不同文学题材的联想中感受文学客厅营造的内外交融的典雅情境。
一体设计,精益求精
陈薇教授于项目伊始即提出“一体化设计”的概念,因用地紧凑、功能多元和改造所面临的诸多限制条件,需各专业紧密配合,将建筑改造、景观提升、室内设计进行综合研判、整体设计,从而营造内外互通、情境交融的氛围,让观者徜徉其中能够激发共鸣、体悟文学情境。因此,项目实施过程中,陈薇教授带领各专业团队仔细推敲、精细设计,在施工现场严格把控,巧妙解决了改造工程中的诸多问题,创造了内外一体的典雅庭园。
项目完成后,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成为南京文学空间网络建设的中心和枢纽——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公众展示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独特魅力,提供文学交流和活动空间,深受多方好评。央视总台江苏总站、南京广播电视台、现代快报、学习强国平台、中国网、香港商报网等多个媒体竞相报道。
项目负责人和主创设计师:陈薇
建筑:陈薇,是霏,姚昕悦,杨菀阗,蒋嘉元,张靖,曹一鸣,徐静,薛丰丰
结构:孙逊,李剑,方立新
暖通:王若莹,丁惠明,唐超权
电气:赵铖,周桂祥,屈建球
给排水:杨妮,黄河,贺海涛,程洁,王志东
风景园林:陈薇,伍清辉,是霏,许扬,李佳蕙,杨冬辉
驻场:是霏
撰稿人:是霏
图片来源:陈薇
信息提供:建筑学院教师综合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