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下达文件通知,由东南大学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境外产业园区规划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应用”(编号:2016YFE0201000),经过系统审查和专家组评审,顺利通过项目综合绩效评价。
1·项目缘起
中国境外国际合作产业园区是“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促进工业化发展和与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建设的中国境外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发展迅速。但中国境外产业园区规划技术体系缺失、关键技术缺乏和核心技术标准缺位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基于中国丰富、有效的城市和开发区规划技术,对接沿线各类东道国综合发展环境的约束、支撑和内在需求,通过规划技术体系、方法与标准的国际化再创新,构建系统完善的中国境外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技术体系,成为亟需研究的关键问题。
针对中国境外产业园区规划面临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本项目通过科技部立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兴平教授作为项目主持人,东南大学作为主持单位,协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邦城规划顾问(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3家境内合作单位和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建筑学院、巴勒斯坦安纳扎赫国立大学2家境外合作高校,展开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境外产业园区规划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应用”的研究,以期为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发展和沿线国家工业化布局提供在地化规划技术支撑和保障。
项目启动会合影
2·研究历程
项目于2017年9月获批立项,同年12月2日举行了项目启动会。项目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等7位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构建了“全面合作、分工负责、条块结合”的工作组织架构,并依据研发任务的总体要求和各个子任务特点,探索建立了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经过3年的合作研究,项目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产生了积极的经济、社会、技术以及国际科技合作效益。
项目执行期间简报与国际交流专报
>>>>
项目核心成果
根据项目总体目标——推进中国产业园区规划技术的发展和拓展,带动中国城乡规划设计技术标准“走出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为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发展和沿线国家工业化布局提供优质高效的在地化规划技术保障,项目研究取得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成果:
在境外产业园区规划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开展了全面、系统、扎实的境外一手调研并开发建成了“一带一路”国别-城市-园区-教育信息系统,梳理了中国开发区规划技术的原型、国际相关技术借鉴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需求,进而构建了境外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的6大原理与机制,累计完成21份专题研究报告、发表了32篇学术论文和出版了4部专著等,为相关技术体系构建、技术方法研发和技术标准研制提供了支撑。
在境外产业园区适应性规划技术研发方面:立足基础研究的相关结论,研究确定了境外产业园区规划编制体系,研发了产业园区空间规划关键分析技术,研制了境外产业园区用地分类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核心技术标准等。项目实际研制和发布了3部技术标准和3部技术分则,申报了7项专利、获得7项软件著作权等,回答了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做什么、如何做等核心技术问题。
在典型区域境外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工程示范方面:项目选择了东南亚和南亚、中东、非洲三个“一带一路”沿线典型区域的代表性示范工程,从规划体系、规划内容、规划方法与标准等方面,对项目的技术研发成果进行了应用和验证。项目实际完成了4项规划设计示范工程、1份工作总结报告和1套规划编管组织办法,对项目技术成果进行了有效验证、应用和技术推广,也对境外产业园区开发项目发挥了重要的规划支撑和引领作用。
在中国“一带一路”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对策建议方面:围绕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政策难题和国内相关主管部门重点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等,项目先后完成7篇决策咨询建议,其中3篇决策咨询建议被《中国侨联侨情专报》采纳,对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与规划的相关决策和政策制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一带一路”境外产业园区规划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平台建设方面: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国际化技术合作平台体系。项目共完成了12篇研究生学位论文,接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14名,接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等的访问学者和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访31人次,举办了2期“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培训研讨班以及多场学术培训活动,累计来自20多个国家近300人次接受了培训。项目团队构建了“1+2+2”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体系,在东南大学、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和巴勒斯坦安纳扎赫国立大学、中材国际尼日利亚产业园区和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区建设了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与推广中心,并依托东南大学可持续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建设了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可持续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江苏省侨联“一带一路”侨情研究基地和南京市侨联“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协作研究中心等平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共建技术合作平台不仅有力落实了国内外合作单位间的合作机制,也为后续开展进一步合作研究和境外技术推广等提供了常态化交流平台和机制。
项目部分成果示例
>>>>
项目的国际合作
项目构建了“4+2+N”的合作框架,其中的“4+2”为项目的境内外合作单位,“N”为项目拓展的国际合作机构,包括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埃及开罗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叙利亚蒂什林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网络,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联合国人居署等国际组织,以及部分政府部门和侨联等机构、境外中资企业与园区、商会/协会等。依托该合作框架,项目组通过境外调研、国际交流、联合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形式开展了有效的国际合作,特别是项目累计开展境外调研10余次,足迹遍及“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境外产业园区,在加深对“一带一路”一手资料掌握的同时,有效推动了中国城市和开发区规划知识、技术和人才“走出去”,也进一步巩固了项目构建的国际合作网络和平台,发挥了良好的科技外交效应。
项目团队赴“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实地调研部分场景
新冠疫情期间项目组积极开展与在华国际机构和国内相关涉外单位的深度合作
>>>>
项目间协同
本项目执行期间,与项目团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一带一路”国家外国文教专家项目、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境外规划设计项目等多个“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有效协同和衔接。此外,依托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受邀参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工业园区国际指南》专家咨询会、参与《工业园区国际指南》本地化指标体系对比研究课题;受邀参与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UNECA)重要研究报告专家咨询会;受邀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主办的乌兹别克斯坦中小城市市长培训并做培训报告等,扩大了项目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攻关等,也在更大范围推广了项目成果。
3·顺利验收
2022年3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通过网络会议形式组织专家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境外产业园区规划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应用”进行了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专家组审查了相关材料,听取了项目组汇报,经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本项目通过验收。
4·研究展望
境外产业园区的建设不仅落实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撑了国际产能合作和“走出去”,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平台和模式。为实现高质量的合作和可持续的园区发展,除了科学有效的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引领之外,还应充分重视园区与地方的互动与联系,关注境外园区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带来的衍生效应,追求“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模式,为此,项目团队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基金正在接续开展推进“一带一路”境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正在开展基于国际产能合作的“一带一路”新兴节点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等。随着本项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进、转化和推广应用,必将助力中国境外产业园区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更为有力的实证和实践。
5·项目团队
项目承担单位:东南大学
项目负责人:王兴平
项目参与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单位负责人:袁锦富)、邦城规划顾问(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参与单位负责人:陈启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单位负责人:杨一帆)
项目外方合作单位:巴勒斯坦安纳扎赫国立大学(合作单位负责人:Ali Shaban Abdelhamid)、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合作单位负责人:Fisseha Wegayehu)
信息提供:城市规划系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