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何去何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丨研究生社区规划设计教学探索

【社区:何去何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丨研究生社区规划设计教学探索

城市社区是承载城市精神的基本社会和地理空间单元,但其从来就不是乌托邦共同体,现代社会的社区发展更为碎片和多元,向着各种类型的有限责任共同体演化。然而,社区仍然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领域。

中国城市已经逐渐步入存量发展时期,对于面广量大的城市住区,如何协商共计可持续发展,社区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适宜平台。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设计教学首次设立相关课题——基于社区发展的住区更新,将城市住房、住区规划与城市社区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将相关制度政策、住区物质载体与社区的社会构成和决策相关联的思维,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规划教育转型的新尝试、新承担。

 

教案设计:王承慧,Laura Liuke(瑞典隆德大学住房发展和管理中心)

教学指导:王承慧,Laura Liuke,吴晓

友情指导:王兴平,屠苏南

助    教:华  琳

 

教学重点

1、拓展住区认知。了解社区形成演变及其制度背景和机制条件,了解社区物质要素权属关系、运作方式以及社会要素组织关系、运作能力

2、训练社区调研。运用各种调查方法与各种身份的人、机构和组织进行对话,梳理其观点和诉求的异同,判断分歧、问题及其原因

3、综合性策略提案。发挥规划师职业素养,运用政策分析、空间策划和设计提案能力,提出既扎根社区又具有创意的社区发展愿景和综合性更新策略。

 

案例选择

 

教学效果

这是两个很难的课题,但与以往物质空间规划不同的要求,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社区演变与现状成因的强烈求知欲,他们的深入探究及要素关系分析能力让人惊讶,这种探究又增加了他们策略提案的底气和勇气。两个基地各8位同学,在15周时间里,都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两份策略提案。我们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的局部。

 

调查研究

同学们通过实地踏勘、深入访谈及发放问卷等方式,得到比较详尽的基础资料。调研围绕住房、交通、公共设施、开放空间四个方面展开,就各类建筑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归属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分析社区管理体系、社会经济情况,总结现状问题,探究问题成因,找寻发展潜力。

1、东南大学校东社区调研成果

管理体系梳理、物质空间现状与问卷调查

 

2、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调研成果

现状住房体系和权属关系、公共设施概况及问卷调研

 

策略提案

1、东南大学校东社区策略提案

东南大学校东社区的混乱现状与其大学社区的特点、绝好的城市区位不相匹配,与其社会化转型过程中责权模糊、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福利房私有化过程中公共资本积累少、住房市场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进入、缺乏契约和管理乏力形成恶性循环等多种原因相关。同学们认为东大校东社区具有向知识型活力社区发展的优秀潜质,但是其发展方向依赖于关键主体意识转型以及运营机制转型,依赖于新的多元化资本积累,才能由相应主体择机推进各类更新项目。同学们提出了两套策略提案:

策略提案(一)——基于管理机制改革的自治型大学社区

小组成员:黄玮琳 仇婧妍 梅佳欢 姜若磐

该设计以管理机制改革为更新重点,着力于改变东大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逐步实现社区由“他治”的遗留问题处置逐渐转为“自治”的主动发展。

“他治”阶段策略国有资产和历史遗留问题处置

重点设计的开放空间与设施

社区中心改造宅间公园改造宅旁道路改造

设计展示

 

策略提案(二)——与社会融合的知识型活力社区

小组成员:胡雪倩 谢亚 徐肖薇 王凌瑾

该设计以合作共享为发展理念,着力于营造具有活力的、与城市融合的知识型开放社区。设立大、中、微更新项目库,分近、中、远期以及不同责任主体执行,灵活有序地引导社区发展。

项目库建立与更新时序选择、项目汇总、政府主体项目、学校主体项目

近、中、远期更新模型

交通系统更新 、公共空间系统更新

住房系统更新、产业系统更新

2、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策略提案

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矛盾性,其内生发展存在巨大障碍。尽管如此,同学们对于各种外力介入式的破题十分警惕。如何认识居住型历史地段的真实性,如何存续以居住为主的文化特质,如何客观看待目前的各类居住人口群体及其诉求,如何引入资金和培育社会资本?同学们的策略紧紧扣住人口和居住两个关键,理性看待变与不变,探索了不同于门东更新的另一种保护与发展的综合机制和模式,涉及住房体系、资金筹措、城市发展、社区培育等多维度,体现于综合策略、启动策略和设计模式等多层次。

策略提案(一)——文化·场所

小组成员:宁昱西 蒋瑾涵 朱宁 许闻博

该设计研究了该地区传统文化与场所的内涵关系,希望将其再生于适应现代生活的活力场所,主要利用政府可控资源形成先导触媒。在尊重现状、理清权属的前提下引导发展稳定的社区人口环境,提出资金平衡策略,建立后期保障和维护机制。

·基于文化场所再生的触媒激活:

策略提案(二)——居住+

小组成员:郭超 顾祎敏 郁晨 杨林童

前一个设计提案侧重于公共空间骨架,这一个设计提案则聚焦于面广量大的住房。该设计以尊重延续居住生活、激活发展社区活力为发展理念,提出适应各种条件的多元化微改造模式,希望聚合成力。该设计虽然从小处着眼,却在综合策略层面提出了支持小微更新的政策建议。

启动区选择与居住可能性研究

 

·设计策略:

校东小组成员感言

·姜若磐:社区规划除了要解决空间层面的问题外,还包含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是一个渐进深入的过程,是一个自己切实体会才有所突破与创新的过程。

·仇婧妍:这次设计课让我们真正打开思路去探索社区发展和更新的各种途径,社区规划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只有深入探究,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其发展之路。

·谢亚:真正意义的社区规划应该是置身于社区之中,我们应该有美好的愿景,更应该有脚踏实地的策略以实现社区发展的美好蓝图。

·黄玮琳:我们通过实地踏勘、深入访谈、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详尽的基础资料,基于此的社区规划才是有理有据的。社区规划应当从多角度切入,除了针对最迫切的问题外,还应有多方面的策略支持推进长效发展。

·梅佳欢: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社区类项目。非常感谢调研中访谈的居民和机构,感谢老师悉心指导,让我思路逐渐清晰。整个项目或许并不成熟,但在我们心中播下了这样一颗种子——规划师应更多关注社区,运用我们所学推进社区发展。

 

荷花塘小组成员感言

·许闻博:学到的知识还在其次。新的思考方式和特殊的经历是我最看重的。

·杨林童:传承历史记忆,和为本地居民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状态,并不矛盾。

·蒋瑾涵:真切感受老城南,像是遇上南京的旧时光。在城南的变迁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老南京“人的呼吸”,他们与这座城市赛跑,却看不到终点。

·顾祎敏:古旧的老民居和沧桑的老居民,用一种近乎平和的心态向我们这一群90后的年轻人诉说着故事。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好好听听“人”的声音,保留当代社会那一份难得的“平和”。

·朱宁:难以量化的文化非常真实地存在于荷花塘,每条街巷独特的气质穿越历史,依然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然而,设计课中贴近实际的成本估算,让我们深刻理解历史住区更新的困难。

·郁晨:我们期望切实地从居民角度改善社区环境和居住质量;我们渴望在真正尊重文化和人的基础上,有多元化力量介入。“忍受”并不意味着“妥协”,“责任”带来更多的可能。

·宁昱西:瓦楞层层映云深,树荫片片念故人。不知来年冬飘雪,可敌烟絮一缕春。冬尽江南花又起,风携素尺燕再归。念得别时一轮月,马蹄声催人不回。

 

致 谢

感谢南京工业大学蒋伶教授、南京市规划局徐明尧副局长、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姚笛博士、东南大学李铁柱教授李百浩教授、董卫教授,孙世界副教授、南京安居颐和集团王唯啸副总、东南大学退休前辈龚曾谷老师、东大热心校友——热衷于社区事业的吴楠建筑师拨冗参与教学讨论,他们的见解对于我们未来教学改进有莫大启发。

感谢东南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的合作教学计划的支持,使我们可以受益于隆德大学住房发展和管理中心长期致力于全球发展中国家住房质量提升的工作经验。

感谢每一位选这个设计课题的童鞋,是你们对于社区规划学习的热情使得这第一次社区规划类型教学得以实现。

 

特别说明

这是一次教学活动,并不是真正的社区规划。社区规划应该基于长期扎根社区的在地实践。我们教学目的是培育具有社区规划师意识、了解社区规划方法的未来职业规划师,将来丰富多彩的社区规划行动会在他们手中产生。

我们希望减小教学和真正的社区规划的距离,期望建立起一个“大学—社区”联盟,欢迎有意向推进社区发展的南京社区、公共机构等与我们联系,如果具备教学和研究的条件,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同时教学成果也可以为社区提供更为切实的帮助。

我们的公共邮箱:community_seu@sina.co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