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席以待,因茶起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建筑设计课

课   题:茶室建造——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建筑设计课

指导老师:杨志疆,朱渊

参与学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一年级
 

 

 

课程背景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一年级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由指导教师从城市设计(含镇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住区与住宅设计、资源与性能导向设计、室内设计、历史建筑与遗产保护设计、数字生成设计、设计与建造等不同的方向自行出题学生选择。本次茶室设计以设计与建造为研究方向,希望以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结合真实的社会需求,让学生从设计教学中经历空间研究与建造落地的真实体验。

 

课程概要

茶室建造基地位于张家界市附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场地为荷堂艺术馆周边已征收空地,主要功能包括4-5个小茶室和一个大活动室。课程从茶文化的研究开始,以对茶文化的行为感知、空间关联、以及相关器物的研究,形成茶主题的确立和落实于场地分析下的空间意向。在此基础之上,茶室建造以钢结构为主要结构,附以对当地的材料的理解,进行进一步的设计研究,希望在突出文化、景观、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茶室建造的整体呈现。课程计划在设计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作品进行现场建造,由此让学生体验由设计落实于建造之上的对应性与差异性。

 

设计教学过程中,中期交流于2016年10月15日在荷堂艺术馆举行,东南大学指导教师杨志疆与朱渊副教授组织12名学生来到会场进行汇报交流,会议由荷堂艺术馆馆长、董事长李建春主持,并邀请当地设计界与文化界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研究。最终设计于2017年1月完成图纸内容,并计划在2017年在备选方案基础上,进行图纸深化,并选址建造完毕。

 

成果介绍

1、虚席 


学生:刘虹、王浩名

虚席,虚,首先是道家追求的虚静观,也是我们要营造出的精神氛围,虚同时也表示虚空之所,体现物质空间的虚与实;而举办茶会的房间称茶室,也称席。虚席连在一起,表示空着座位等候,契合主题,又有虚席以待的意味。我们认为在狭小的空间内,通过建筑与院落,建筑与空间的虚实处理,形成多种相互嵌套又相互借应的院落空间,尤其是各自对地形与景观要素不同的使用方式,形成4种不同的虚静的主题归根,守静,至虚,复命,各自诠释着不同的虚静氛围,达到我们想象中的虚席。

 

2、一期一会


学生:乔炯辰、吴昌亮

一期一会 因茶起缘

在方案设计上,通过充分的茶文化研究与详实的场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日本茶道词语“一期一会”为主要概念,试图通过茶室设计达到与人、与物、与事的一期一会,彼此相遇,珍惜每一次的相逢。

一期一会 因地成形

在场地设计中,我们通过现场调研确定了场地内可利用的景观要素:远处的山和场地内的一方池水。因此通过一条主要路径的设置,引导人从看远山、水景到看近山的体验,并用墙作为要素来限定36度角的最佳视域范围,同时规避场地内不良要素如场地外民居等,使人在行进过程之中有最佳的观景体验。

一期一会 山水人林

在茶室设计中,明确“人、水、林、山”四个主题,来分明阐述“一期一会”的概念,使得不同的茶室具有各自特色。在设计中,我们试图运用当地材料如片岩的石墙、抹灰的砖墙、竹篱等,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同时具有更强的落地性。

 

3、小鼎煎茶面曲池   


学生:唐蓉、王云霄

“小鼎煎茶面曲池”是取自李商隐《即目》一诗的首句。这句话  中的“小鼎”和“曲池”两词涵盖了中国传统饮茶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即饮茶器具与美好的风景。故本设计从探讨饮茶器具与品茶人、环境之间关系出发,去勾勒传统的饮茶图景。几个茶室分散于园区各自占据一片独立场地,并通过园区游览廊道进行连接。茶叶的生产、加工与成型皆在廊道及与之相连的户外场地上进行呈现,与游人产生互动。最后通过探讨钢结构与建筑实体的关系,我们将建筑、环境、廊道、文化与建造整合在一起,形成现在的方案。

 

4、消隐于自然的茶室


学生:孙源、Hugo

本设计灵感来源于悠久的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水墨画。饮茶是一种逃离生活压力,亲近自然的一种极好的放松方式,在美丽的自然中平心静气,放下城市生活的烦恼。通过一种宁静的茶道仪式与大自然沟通。传统水墨画中,中国画师用高超技艺使水墨自由晕染流动,在宣纸上留下隐约可见的浸透墨迹,我们试图通过建筑元素模拟这种材料的特殊性,设计通过多种方式以期达到模糊室内外边界,使茶室融于自然的效果,消减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存在感。

为了使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可以身心放松,我们的设计采用纤细的轻质钢结构,以最少的钢材表现最好的轻盈效果。故每个设计细节在建筑结构中都非常重要,轻薄的屋顶是我们设计概念中的重要部分,它定义了空间的庇护性和边界。茶室内部装饰尽可能简洁,让人们通过光线在室内的游移,感受时间的流逝。我们通过自然的景观、回路,去连接各个茶室,并通过景观植物去划分不同的公私区域。用共享的景观体系达到空间之间的联系交流,让更小的茶室有一个更隐蔽的场所。每个茶室有自己的风格庭院,分隔每个茶室的是自然的景观而不是建筑本身,我们在每个茶室周边利用景观围合安静私密的院落空间,并通过不同路径设计引导游览者进入不同茶室院落。

 

5、烟漫云山


学生:蔡利媛、李炘若

该设计基地位于张家界市,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旨在为爱好饮茶的四方来客提供体验饮茶的场所,并以此传播传统饮茶文化。“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古代文人所处的茶室空间往往处于自然山林之中,与多种文化活动规则空间相结合。从古代茶诗和描绘古代文人活动的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空间在山林云雾中若隐若现的特点,这种超然脱俗、空灵淡泊的意境追求与茶文化的精髓相契合,所以我们希望用“茶烟“这种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的介质诠释我们的方案。将传统茶室的三重露地空间以多层空间嵌套的方式抽象转换,同时依据《山亭文会图》建立空间与环境的对应关系,提取茶室与环境要素的关系,创造出多层空间相结合的“四园一台”,四个茶室分别以“山、林、溪、石”为主题,创造出一室即一园的空间氛围,而报告厅则为开放公共空间承担“台”的功能。

 

6、山月


学生:胡蝶、姜翘楚

方案名为“山月”,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荷堂艺术馆的后花园内,南侧远山相望,四周村落环绕,场地内及周边橘林葱郁,宁静自然。茶室的主题由唐诗中关于茶的描述汲取灵感,其中“相向淹柴扉,清香满山月”一句,是“山月”一词的来源。设计中,我们将“山月”二字看做一个整体,取月光笼罩山林,人在山间,山在月下的意象,希望提供给饮茶者以宁静悠然,超脱旷达的饮茶环境。为此,在空间上,我们模糊了墙、屋顶、房子的概念,用一种动态、几何的连续面创造一种没有边界的空间。这种呼应光影、远山、周边建筑的“无边界”空间,提升意境的同时,给饮茶者更多交流的可能和选择的自由。连续面用竹材做表皮,光束洒下,自然和建筑的边界在斜面与地面连接处模糊。人在空间面构成的“山”中游走,“山”浸入自然之中,笼而不罩。

 

指导教师介绍:

杨志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筑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荷堂艺术馆主持设计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教授。长期在一线从事设计实践工作,研究专长为现代建筑与现代艺术的互动研究,出版有学术专著:《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一书,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2008年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建筑师称号。2010年获中国建筑学会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建筑师奖。

 

朱渊

东南大学工学博士,东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利时鲁汶大学,美国里海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建筑日常性理论,城市微更新、轨道交通城市设计、景观建筑。2016年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佳作奖(排名2),获得省部设计与教学奖项20余项。主持各类研究课题6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建筑学报》、《建筑师》等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