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而至 春风十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博研究生理论前沿系列课程

【接踵而至 春风十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博研究生理论前沿系列课程   

 2017年3月至6月间,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博研究生前沿系列课程集中授课时间。5月19日-5月25日是冯仕达副教授的风景园林理论前沿课程中国园林文献精读”;5月10日-5月25日是赖德霖教授的建筑历史前沿课程“亚洲城市与建筑的空间”;5月26日-6月19日是李世桥教授的建筑理论前沿课程“古代厌世简史”。此外同时在这个期间开展前沿课程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顾大庆教授;美国范德堡大学的Tracy G. Miller(梅晨曦)副教授;国际著名东亚艺术与建筑史学者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Nancy S. Steinhardt(夏南悉)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童寯讲席教授),国际著名建筑与都市理论家,教育家夏铸九教授等。从阳春到初夏,接踵而至的学者们为中大院的师生带来持续不断的学术分享与思想碰撞的新风。

 

风景园林理论前沿:冯仕达中国园林文献精读

 

 

课程内容:

 

01中国园林研究的跨文化语境 Cross-cultural Contexts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Gardens

02《园冶》精读(一)Close Readings of Yuan ye (I)

03《园冶》精读(二)Close Readings of Yuan ye (II)

04 中国文化记忆与园林体验Chinese Cultural Memory and the Experience of Gardens

05乌有园与将就园The Garden That is Not Around and the Make-do Garden

06 苏州园林的非透视效果 Aperspectival Effects in Suzhou Gardens

 

主讲教师:

 

冯仕达,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1999年-2013年曾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高级讲师;期间,2000年-2008年任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主任,2012年-2013年任新南威尔士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8年-1992年曾任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建筑历史学会会刊(Fabrications)创刊主编。2011年至今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天津大学建筑学博导。

冯仕达先生的课堂(2017年5月25日下午)

 

建筑历史前沿:亚洲城市与建筑的空间

 

课程简介:

当代西方建筑历史理论研究的一个关注点是建筑与政治的关系。无论是讨论建筑的批判性问题、还是建筑的形式视觉和空间问题、或是建筑历史中的其他各种问题,研究往往与建筑的社会政治问题关联,或以此为一个主要的切入点。本课程为学生介绍目前最有影响的有关社会学理论和建筑学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分析方法,同时也介绍具体的研究案例。

在第一部分“建筑与政治——理论、方法、案例”的基础上,课程第二部分以亚洲城市和建筑为例,进一步深化有关人造环境空间问题的讨论。通过阅读、讨论、撰写报告,以及汇报,学生将进一步认识亚洲城市和建筑的现代化历史,学习城市和建筑空间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视角,同时提高批判性阅读、研究及写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于中国城市和建筑空间问题的研究。

 

课程内容:

01 Space & Bio-Power / 空间与生命权力

02 Ritual Practice & Space / 仪轨与空间

03 Power & Space / 权力与空间

04 Colonialism & Contesting Space / 殖民主义与空间角逐

05 Gender & Space / 性别与空间

06 “Tree” or “Rhizome” : Two Types Of Urban Space in Asia / 树冠与根茎——亚洲的两类城市空间形态

主讲教师:

赖德霖,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芝加哥大学中国美术史博士,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美术史教研室主任。著有《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2007年),《中国建筑革命》(2011年),《走进建筑 走进建筑史》(2012年),《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2016年),并合编《中国近代建筑史》(2016年)。

 

赖德霖先生的课堂(2017年5月25日晚)

 

 

建筑理论前沿:古代厌世简史

 

课程简介:

建筑与城市的形态来源于我们对世界的构想,而在远古时期,人类对世界的构想产生了一个根本的分裂:逃离还是合一?这个巨大的分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思想途径。本课程回顾古代印欧传统中的“厌世”思想使命,从不同的时代阐述厌世,超脱,净化,乌托邦,和实施理想设计的几个环节,形成了当代建筑思想和实践的基本模式。这种“印欧思想途径”的“超脱”与中国思想中的“万物各有其道”观念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区别为我们今天提供了重要的话语空间,以及建筑思想与生态同步化的可能性。

 

课程内容:

01 Introduction: the Indo-European Intellectual Path / 印欧思想途径

02 Rig Veda /《梨俱吠陀》

03 Upanishad /《奥义书》

04 Buddhism, Zoroastrianism, Christianity / 佛教,拜火教,基督教

05 Plato’s Republic (380 BCE) / 柏拉图的《理想国》

06 Saint Augustine’s City of God (426) /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07 Thomas More’s Utopia (1516) / 摩尔的《乌托邦》

08 Francis Bacon’s New Atlantis (1624) / 培根的《新大西岛》

 

主讲教师:

李士桥, 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威登亚洲建筑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评委,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主席论文奖外籍评委(2006)。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并于AA建筑学院和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作为建筑师工作于伦敦和香港,并在伦敦AA建筑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当前研究课题主要集中于当代亚洲城市建筑理论,论文多发表于国际知名刊物。专著包括《中国城市(The Chinese City)》,《现代思想中的建筑》,《权力与美德,英国1650-1730的建筑与思想变迁(Power and Virtue, Architecture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England 1650-1730)》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