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氛围】南湖新村保障型社区在地安老设计策略研究

【密度与氛围】南湖新村保障型社区在地安老设计策略研究


课题类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4年级住区类课程设计

课程导师鲍莉、张玫英

教学助理:湛洋

参加学生徐思畅、戴伯威、贾冕、冯聿婷、方志华、周宇琪、张彧恒、严小虎、胡侃、胡蝶、于广洲、徐子攸、洪巧臻

 

 

题背景 Background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城市从数量和规模上都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当下更是处于快速老龄化的进程中。城市大量住区建成日久,环境愈发混杂,建筑愈加密集,居住条件愈差,但居民中老年人口比重却日渐升高。政府已制定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安养政策,但老旧小区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许多问题相继出现。住区亟待进行适老性更新,以保障和提高老龄群体的居住品质,体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本课题选取典型的城市高密度保障型社区,研究老年人群的生活特点和居住需求,并藉此展开以保障老年人在地安老的社区更新策略与设计研究。

 

场地概况 Site Introduction

研究聚焦于南京市水西门外南湖西侧的南湖新村,与莫愁湖(北湖)隔街相望。1982年南京市政府为了解决回城下放户的居住问题,开始策划在此地建设保障型社区。南湖新村是南京首个大型住区建设项目,时称“新兴小城市”,曾引起全国各地关注学习,是南京主城跨出城墙向西拓展的第一步。在建成至今的三十年余间,南湖新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本身也发生过多次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改造或更新,可以说南湖新村的三十年演变历程也是南京保障型社区发展的一个注脚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在本次课题中,南湖新村被划分为五个地块,五组学生分组调研、分析共享,继而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南湖新村实施规划图(1982)

南湖小区现状卫星图

街道实景

小广场实景

 

教学目标 Objectives

1. 本课题为研究型设计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关怀精神,建立跨专业的视野,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和能力为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提供可能和参考;

2. 学习针对城市空间的社会学、行为学调研方法,通过对日常生活方式和环境的观察和解读,增强对生活环境的理解和认知,培养感知日常性城市、空间、活动与人的敏感性;

3. 学习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及复杂建成环境下社区更新的理论,探索从现实中进行价值判断,提取建筑及空间原型,并将原型实施落地于场地;

4. 培养自主研究及设计创新的能力。每个最终的设计方案都应以与此课题相关的主题性/理论性的问题为坚实的基础,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应根据小组协作调研、策划与设计而来。

 

 

课程概要 Overview

本次课程设计以南京市南湖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社区更新建设过程中,如何在既有的社会、经济及建成环境肌理中改善原有物质环境,或补充、置入新的功能,以激发城市生活及公共空间的活力,从而提升社区空间质量,让老年人安居于其所熟悉的社区环境,提升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课程要求通过文献阅读对日常生活、类型学、老年居住、社区建设与更新等相关理论进行了解,通过场地调研去发现居住空间及老年居民的现状特点、需求及问题;通过对社区的物质空间从住宅套型及建筑组群两个层面的类型梳理,提取匹配老人生活模式的理想原型;再结合策划将其植入场地中以应对解决现有问题,从而创造出理想的生活场景。设计策略既为老人创造高效安适的养老服务与空间,同时也鼓励为所有的社区居民创造通用、和谐、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终期评图

 

设计成果  

Teams' Works

地块A:模糊界面

洪巧臻、戴伯威

我国的小区规划受到前苏联居住小区及西方的邻里单位理论影响甚深,强调街区的单元性,街区边界以围墙的形式表现得封闭、坚固。南湖片区中的各社区虽被围墙所限制,但界面内外的人们都以自己的行动体现了突破界面的渴望:界面被局部打破并自发产生了商业活动、人流聚集和行为的延续。本案寄希望通过模糊住区的界面提升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为创造更多公共活动提供可能性。针对场地中不同的界面类型:主干道旁、小街巷沿线、临水界面乃至住区的内核,尝试了不同的模糊更新策略。

界面类型分析

设计策略

场景透视

地块B:散·聚

胡蝶、胡侃、于广洲

地块B混合了居住和产业建筑,无论是日常性还是特殊性的人群活动却明显向外流散。本案从大小两个层面入手激发街区活力,吸引人群聚集。在大的层面上,对于场地当中的西祠街区存旧置新,优化整理旧有产业结构,置入新的包含养老院、疗养机构、老年活动中心和青年公寓的综合性设施;小的层面上,整理旧有公共空间,重新利用日照标准已不达居住标准的住宅,置入便利店、医疗点、康复室等养老服务,并优化步道、绿化设计。将“家门口”与“家里”两个层次的养老活动结合,从而建立一个从大的社区层面到小的小区、住栋层面的一个完整养老体系。 

问题分析

策略分析

底层轴测

场景意向

综合体底层模型

 

地块C:Livable Street

周宇琪、严小虎、徐子攸

本案基于南湖新村作为保障型社区建成30年及老龄化率达35%以上的认知,对承载片区主要生活服务功能的南湖东路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将亟需补充的适老设施分散布置在社区现有活力中心周围的更新策略。以类型和图解的方法对南湖东路的街道剖面、街道两侧小区的边界形态、居民对街道的使用状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对“街道”的扩展理解,在不同的节点处置入了针对老年人的集中居住、身体保健、文娱活动、健康咨询和文化消费等空间。

首层平面图

类型分类

类型研究

改造措施

场景意向

模型照片

地块D:

冯聿婷、张彧恒

本案基于以产权研究、人口构成为核心的先期调研成果,探讨在历经回宁安置、产权改革、市场流通等三十年间不同发展阶段的南湖新村中,以老年人生活为重要导向的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人口的共同居住问题。选取问题较为集中的沿河街、玉塘东街交汇点,在岸北街西的商住工混合带上重新规划集中服务社区的开放集市,在岸北街东与岸南的沿街界面上破除围墙,重新塑造,使这一区域的适老更新不再局限于单方面满足老年生活需求的养老区,而是成为涵盖各人群生活诉求的融合社区。

总平面图

场地分析

类型节点

社区中心及开放集市轴测

场景透视

模型照片

地块E:点染

贾冕、徐思畅、方志华

本案从调研得出的老人生活轴网出发,研究老人的活动与物质空间形态的关系,以类型学的方法分析并充分挖掘潜在的空间可能,以点染无趣无味的生活。具体而言,沿最有潜力的两条线性空间(商业街与围墙边界)将社区打开,沿线布置主要活动节点,改造界面周边的空间,继而让活动空间进一步渗透到住区中去,即为点;同时改造用地西南的三角地带(尤其是重塑菜市场这一精神核心),将商业带与生活带联系成为一体,成为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带状空间,共同服务两边的住区居民,此为染。

总平面图

现状分析

界面与节点

改造策略

活动类型

场景透视

模型照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