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教学:日察夜谈 纵览暹罗 | 东南+有方 2017泰国湄南河流域历史城镇与建筑研学营教学篇

非常教学:日察夜谈 纵览暹罗 | 东南+有方 2017泰国湄南河流域历史城镇与建筑研学营教学篇

历史性研究和国际化思维,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教育传统中,是两条孜孜以求且并行不悖的重要线索。历史感建立起纵贯古今的深度,国际化则铺陈出横连四海的广度。当空间维度跨越国境边界,当文化差异成为文明间隔,历史就会呈现出多条线索,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书写。

 

此次东南大学与有方建筑文化促进中心合作,将研学的视野拓展至东南亚,组织“泰国湄南河流域历史城镇与建筑研学营”。在教的层面,这是一次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的尝试;在学的层面,这是一次拓展认知框架,激发深度思考的旅程。

 

 历史性与国际化的经纬交错


 

与去年的山西古建考察相比,今年的泰国湄南河流域考察具有以下挑战性:

 

第一,陌生的文化背景。如果说去年山西的考察是对中华文明的深入回望,那么今年的泰国考察就是对异质文明的探索发现。如果缺乏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就难以建立对城镇环境,特别是历史性建成环境的认知框架。

 

第二,全新的知识背景。东南亚的历史建筑和城镇,一方面长期以来被主流建筑史所忽略,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全新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深受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本身又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质,因此可以说是既独特又多源。要理解这样一种全新的知识背景,非常考验学习能力和专业理论基础。

 

第三,整体的思考背景。身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一旦放开观察和思考的视野,历史的纵深就增加了一种宽广。如何在剧烈的全球化背景下审视地域的文化?如何在陌生的异质文明中探寻不变的规律?如何在激变的城镇化浪潮中开始本土的反省?这些问题,是城市和建筑学子们需要思考的。

 

非常规的教学体系

 

- 全天候的形式、全方位的内容、开放性的目标

 

此次研学营与常规的专业教学体系相比,主要有以下差异:

 

从形式上来说,一个是全天候的,一个是分时段的。研学营日查夜谈,师生间朝夕相处,教与学的互动全天候展开,这一点是非常独特而高效的。

 

白天老师现场讲解,师生互动

用餐时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答疑

 

晚上学术讲座

 

从内容上说,一个是全方位的,一个是针对性的。本次研学营考察对象既包括历史的,也包括当代的。在考察过程中既关注城镇建成环境,又体会社会文化背景。通过不同老师和专家的讲解,接受多维度的知识和信息。

 

学院现场感知记录

 

从目标上说,一个是开放性的,一个是明确化的。本次研学营不追求单一的教学成果,不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是希望在旅行中开启视野,引发思考,融汇既有的知识,搭建认知的框架。每个同学观察、思考及最后提交成果的切入点是差异化的。

 

多元化教学形式

 

 

本次泰国湄南河流域历史城镇与建筑研学营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既包括实地踏勘、现场讲解、分组讨论、答疑交流等形式,也特别邀请了各个领域的多位中外学者,针对考查内容进行了专题性的学术讲座。

 

- 中外专家的专题学术讲座系列

1、董卫教授讲座:《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亚洲历史城市及其重组》

2、清迈历史研究专家Pharadon Phonamnuai讲座:《Urb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ique Development Animation》

3、朱拉隆功建筑学院教授Pirasri Povatong讲座:《Introductionto Thai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4、泰国著名建筑师Boonserm Premthada讲座:《KantanaFilm and Animation Institute: School of brick》

5、江泓老师讲座:《理想国:原型与流变》

6、沈旸老师讲座:《礼佛的空间故事》

 

- 中外专家现场讲学系列

1、学术领队江泓、沈旸老师全程现场讲学

2、清迈历史研究专家Pharadon Phonamnuai清迈古城现场讲学

3、泰国著名建筑师Boonserm Premthada Kantana电影与动画学院现场讲学

 

高质量教学成果

 

当重拾速写本,在名建古迹前反复描摹时,这种从旅行中亲身体验而获得的提升,是与平常学习完全不同的;当置身于历史环境,听着老师由古至今求根溯源的现场讲学,这种思行合一带来的思维提升是成效卓著的;当身处异域文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时,这种认知无疑是激动而雀跃的。此次“泰国湄南河流域历史城镇与建筑研学营”的教学成果主要包括学员现场速写笔记、最终研学营报告两个部分,既显示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又体现了延展的思考能力。

 

- 现场速写及讲学笔记系列

 

现场讲学笔记:陆垠

现场讲学笔记:王与纯

现场讲学笔记:袁美伦

现场讲学笔记:牟琳

现场讲学笔记:刘辛遥

现场讲学笔记:沈则诚

现场讲学笔记:潘一峰

现场讲学笔记:胡心怡

现场讲学笔记:季琳

 

现场讲学笔记:王宇慧

 

- 研学报告感言

拿着速写本写写画画的好处到后期才体验出来,描摹与记录的过程中对旅行有了更深刻的记忆。比起泰国文明的学习,这趟旅行更大的意义是对自我和眼界的提升,不是屋顶、柱础、台基的形式,而是建筑之后的文化格局与社会因素.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是当时生活、环境的投影,与历史对话从不是要求我们去建造一座古塔出来,而是感知建筑与城市之所以成为这种模样的原因。

————王铭瑞

 

对历史的研究更重要的应该不是学习某种建筑形式或是结构体系,而是去感知历史、地理、空间的秩序,探究城市或建筑发展演变的潜在机制,思考建筑设计如何脱胎于生活和思想。进而找到自己,建立起个人的思维模式,获得自己对于建筑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基本问题的理解。

有很多想说,却又感觉什么都讲不出口。最后只记得旅程中刷新的“宇宙观”,以及要在考察中细致观察,跳出框架发散思考的指导原则。这是一种研学营已经结束,我却好像刚刚踏上旅程的微妙感觉。                                    

               ————张琪岩

这次的湄南河之行,始于一场思维的跨界,在追问“原型为何?如何为变?”的过程中走过了疲备而充实的6 天,其间有对家乡古城修复的再思考,也有对现在和未来该走向何处的迷惘与讨论,更收获了研学之外对于生活和信仰的的感悟。旅行中,伙伴间思维碰撞擦出的火花更是点燃了研学的热情。

流域,作为一种文明的载体。从流域出发,改变已成定势的思维,捕捉异域文明的精华,在发现中比较,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尝试总结。我想这是这次研学营给予我最大的财富。

————赵亮

一路走来 ,我们用笔记录,用脚丈量,用身体感知,用心灵体悟,让我们对于历史与城市有了更深的感悟。六天的经历带来思想蜕变,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某一次具体的设计 ,而是对于建筑 、设计、历史 、文化更加全面综合的看法,对于建筑设计背后隐藏的更加宏大的历史观 、宇宙观的一种认识 ,再进一步说 ,是一种融入史观的人生素养的丰富。

————朱彦波

 

事物的原理并非那么容易化作语言,经过此次湄南之行,在学术老师强大的知识熏陶下,我似乎找到了一些探寻事物原理的入口,于是从这个入口钻入,走着走着便看到了另一个入口,写着写着就关联出了另外一些想法——然后会这样一直思考下去,直到为自己能够真正认清浩瀚宇宙的不可思议而感动万分。

此次研学之旅中,自己不仅打破了局限、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广袤的山川河流之间完成了一次与内心的真正对话,就像父亲常常念叨的那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唯心造应作如是观。”  

                                                               ————王与纯

 

第一,从一个点的多角度发散。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第二组同学讨论议题的那个夜晚,

当天仅参观了南邦舍利寺与查令古城,大家却能滔滔不绝的讲着各种新颖的角度与看法,发散出无数的思维线:从“城市防御”聊到“宗教信仰”再聊到“理想城市”。

第二,多专业学科碰撞的乐趣。这次40 个旅行伙伴中,有建筑、城规、景观三大专业,不同的专业带来不同的思考方式,带来不同的知识出发点。同一座寺庙建筑,大家有的从建筑结构、建筑形式上分析,有的从环境背景、规划布置上分析,有的从景观设计、植被选用上分析,充实了我们对一个建筑甚至一个城市的多面理解。

第三,不同方式的思考表达。每天的旅途中,大家都会随身带着纸笔,记录着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同一场讲座,完全不同的记录方式,没有孰优孰劣,只有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让我着实开了眼界。                               

————陆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