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东大 | 遗产保护研究:历史、理论、实践

故宫&东大 | 遗产保护研究:历史、理论、实践

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故宫博物院)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东南大学)同属于第五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自2014年成立起,双方即开展密切的学术交流。

2017年8月29日,双方合力举办的第三次学术系列研讨会“遗产保护研究:历史·理论·实践”在故宫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顺利召开。

 

研讨合影

研讨会开会院落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贾亭立博士、苏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陈曦博士及苏州文物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华高级工程师等三位主讲人,介绍了中国古代城墙形制溯源、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以及苏州博物馆宋画斋的建造过程。

 

现场嘉宾

故宫博物院与东南大学于2016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科研项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此次研讨会,正是双方依托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并延续近年来密切交流的一次活动。未来,双方还将共同致力于我国古代建筑价值特色与遗产保护及利用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在中国乃至亚洲木结构建筑及建筑群保护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展开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会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们即开始第三次故宫传统建筑测绘调查——庆寿堂院落。

 

庆寿堂测绘

东南大学测绘团队合影

 

 

历史 | 贾亭立:中国古代城墙形制溯源

 

主讲人贾亭立

 

城墙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

1.史前时期——雏形初现

大多经历了由壕沟到城墙的变化过程;已有围合或中心的概念;体现出原始的防御观念。

2.夏商周时期——高度增加,礼制确立

城墙高度显著增加;大部分是单层城垣,也有多重城垣出现;表现出一定的礼制等级;很多防御设施已有雏形。

 

夏商周时期城墙

 

3.秦汉至盛唐——生长时期

内地城墙与边城城墙出现不同发展路径,内地城墙更加注重礼制,边城城墙则更多考虑防御,但都基本确定了环套城墙形制。

 

秦汉至盛唐时期城墙

城墙要素

 

4.晚唐至两宋——变化时期

边城城墙的防御设施被引入内地,比如瓮城、马面等;城墙包砖开始在南方普及;木构城门逐渐发展成拱券式城门等。

 

晚唐至两宋城墙

 

5.南宋末至明初——普及时期

城墙防御设施基本发展成熟,如在瓮城设箭楼,角台设角楼;筑城普及,且表现出明确等级。

此外,通过对城墙的某些要素进行研究,还可以从筑城技术、城墙包砖、垛口墙、城门等各个方面对城墙形制的溯源加以解读。

 

 

理论 | 陈曦: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

 

保护思想与保护实践的关系

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并不是要告诉大家保护思想是什么,而是它背后的动因,其发展历程与人们如何看待历史息息相关——对历史的态度和理解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遗产的看法和处置方式。

 

保护思想与历史观念之间的关系

主讲人陈曦

 

1.文物复兴时期:距离、摹仿与重生

人文主义者认识到当下与过往的距离感,并且以那个时代独有的自信希望通过对历史元素的现实化,实现反历史的文艺复兴。因此古迹成为大量翻新、重建的对象。

代表人物:Filippo Brunelleschi、L. B. Alberti

 

2.理性时代:既往与当下的冲突

在启蒙时代,人们在既往与当下的冲突中,选择当下,重视的是现代的每一刻。因此人们可以理性地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历史,同时原物和后加物的概念也得到区分。这是保护思想真正诞生的时期。

代表人物:Johan Joachin Winckelmann

 

3.工业时代:同情、羡慕、进步

在工业时代,人们陷入对现实的迷茫和不满,转而向历史寻求慰藉,但是人们也不得不承认,无论对于过去如何“同情”和“羡慕”,所处的时代早已使得这种回归成为“一厢情愿”的做法。

代表人物:Viollet-le-Duc、Sir George Gilbert Scott

 

工业革命时代的实践

 

4.20世纪:历史的隐没

20世纪的上半叶,现代主义者们急切地希望割裂历史,但是这种刻意地疏离其实恰恰源于他们对于历史的留恋。保护思想在这个时期更加理性和务实。

代表人物:Frank Lloyd Wright、Le
Corbusier、Gustavo Giovannoni

 

5.当代:“过往即他乡”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人们不再追求历史的客观存在,而是关注于对历史的阐释,因此保护思想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增加了更多维的视角。

代表人物:Cesare Brandi

 

brandi对艺术品的修复

 

总之,遗产是怎么产生的?它是来源于我们对待历史和今天的态度,我们对今天的需求,产生了对历史的想象,从而引发了建构遗产的行为方式。

 

 

实践 | 沈华:在苏博建个宋代房子

 

主讲人沈华

 

宋画斋位于苏州博物馆西北角,宽约16米,进深约6米,是宋式江南的民间厅堂建筑。

 

 

1.选材和备料

木材主要选用梓木,少部分构件用杉木;石料方面,鼓墩选用鹅卵石,台阶接连部分选用老的青石料;屋顶用茅草为苏北地区一种红茅草;油漆选择生漆;窗绢选用真丝绢;等等。

2.地面做法

地面做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响履廊的设计。将很多瓦罐排列好后,上下用油灰做平,再铺方砖。木底鞋走在上面会有声音,富有趣味,且有防潮、保温功能。砖缝是在两块砖中间加白色油灰,然后互相挤压出来,非常漂亮。

青石老料大面铺装时不嵌缝,也不做任何加工,仅填平,保证稳定,保持原始状态。

3.木料加工

所有木料只用斧、锯、刨等传统工具做简单砍杀,而不做精细机械加工,以保持原木的曲度和自然状态。

4.装折做法

窗芯采用硬木或红木家具的小榫卯接口做法,做出指甲面,中间拼缝形成X形细缝;窗绢原采用真丝绢,颜色为烟雾色,光影效果佳,后因开放后遭游客持续破坏,更换为更牢固的材料。

5.墙体做法

采用宋代江南地区比较流行的竹编夹泥墙做法。有别于传统,做了一点改进,在墙体内暗藏木龙骨,固定竹编后,在上面绑麻丝,接着和黄泥,然后上墙,三遍,最后刷上白色的石灰水。

 

 

6.屋顶做法

选择一种产自江苏的具有更好耐候性和防水效果的红茅草;为了减轻厚重感,增加了防水层;屋顶竹席定制,并经桐油浸泡,防腐、防虫、防潮。

 

 

7.油漆做法

选青光漆作涂刷材料;木构件打磨后先刷两遍豆浆封底,以在木构件表面形成蛋白质膜,使其涂漆后色泽更均匀协调;刷漆则采用揩漆法,达到最好效果。

 

 

支持媒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