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南京美丽乡村建设转型调研


团队名称:Sense 5

团队成员:蔡金晓 施一镠 李卓宇 齐磊 傅乐山

项目简介

2018是关于“乡村振兴”的一年。12日,公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3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当城市化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入后半程, 乡村一度被城市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被撕裂、被隔离、被遗忘。 城乡差距亦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体现。而国家政策的出台引起了不同人对于乡村不同的记忆或想象。

作为东南学子,我们视南京为第二故乡,两年时光于人流如织的六朝古都来回穿梭,却从未见过南京乡村的真正模样。于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我们怀着各自的乡愁、共同的畅想,进行了一次预谋已久的“归乡”。


实践过程

6月底到7月初,Sense 5小队根据网络及新媒体的信息筛选在以下几个乡村进行了预调研:南京浦口不老村、汤山七坊村、江宁观音殿以及苏家村。

7月初到8月上旬,通过进一步资料收集确定了正式深入调研的两个乡村:江宁区的熟湖街道杨柳村和江宁街道黄龙岘。进而分工合作进行文献查阅整理、问卷访谈设计及联系实践单位等工作。

8月中旬,我们先后在杨柳村和黄龙岘进行了为期4天的走访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观察、对当地村民的线下问卷调查、对游客的简短访谈以及对城市居民的街头随机采访等方式获得了关于两个村庄发展历程的第一手资料。并先后走访了杨柳村社区居委会、黄龙岘社区中心等单位获得了辅助性的材料。

8月下旬,我们对为期两个月的调研进行梳理总结,完成问卷分析和报告结论,并将最终的实践报告送至有关部门,以备参考。

践成果

本次活动的要点在于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近距离感受南京乡村的发展状况,了解南京乡村建设转型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于都市近郊所谓“城边村”类型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归纳总结。

本次活动的亮点则在于通过历史文化名村杨柳村和五年前才被人有所耳闻的后起之秀黄龙岘村的对比调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政府、社区、外来资本、村民及媒体等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表达的意愿,为可持续的归乡之路贡献我们的分析与思考。

在为期两个月的调研实践中,Sense 5小队共实地走访了六个特色各异的南京乡村、实地拍摄照片一百余张,完成村民问卷调研40份,城中市民随机采访一百人左右,与杨柳村社区委员会、黄龙岘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拍摄视频5分钟。完成社会实践简报一千六百字,正式社会实践报告三万余字。


实践心得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加深了对于“美丽乡村”的认知,认识到了乡村的差异性,较为深刻理性地分析了黄龙岘与杨柳村转型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或成或败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乡村建设应该是政府、规划设计单位、外资企业、社区、村民等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认识到规划先行的重要性、村民利益的重要性、外资介入乡建的方式的重要性以及交通对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等等。“美丽乡村”绝对不只是视觉上的美丽,更应该呈现出一种可持续的类似“健美”的状态。通过健康的长效机制使村庄保得住传统、看得见未来,这样的乡村才称得上真正的“美丽乡村”。

另一方面,Sense 5小队的成员们也获得了成长。在出行过程中应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在进行问卷访谈等活动时的与人沟通能力、在查阅整理文献过程中的资料搜集归纳能力、在制定计划时的统筹安排能力、实地调研时的分工合作能力、实地调研后的宣传表达能力、对于问卷数据的分析统计能力、书写正式报告时的理清逻辑能力等等。


社会反响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杨柳村居委会和黄龙岘社区中心的支持和帮助,在问卷调查与访谈环节获得了众多村民的坦诚交流。由于此次社会实践偏向学术考察性质,在调研期间我们并未做过多媒体宣传。我们的自我要求是书写一份较为严谨的学术性质正式调研报告,并努力使之成为大家了解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角度的参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