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思维:艺术对空间感知的意义|2019年短学期《媒介与艺术》联合教学1


空间思维:艺术对空间感知的意义|2019年短学期《媒介与艺术》联合教学1



 空间思维:艺术对空间感知的意义

Spatial ThinkingThe significance of art

for the perception of space

指导教师:Pia Simmendinger、曾琼、沈颖

参与学生:本科三年级60

教学时间2019.08.19-09.01

课程背景

我院的建筑美术教学,在艺术表现技法的延续和传承的基础上,更注重美术教育与建筑设计的桥接,以及艺术观念对设计的影响。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顾大庆教授携美术与设计研究所在2019年二升三短学期邀请了来自瑞士苏黎世的建筑师、艺术家Pia Simmendinger 女士,组织了一次关于“空间思维——艺术对空间感知的意义”的建筑美术联合教学。Pia女士曾经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执教,与Dietmar Eberle教授合著了《From City to HouseA Design Theory》一书。

课题意义与目的

本次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空间的定义,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力,并使学生对空间有更深入的理解,能识别不同空间布局的重叠关系,具备处理空间复杂性的能力。课程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讨论整个空间营造过程和具体的营造方法,课程结束时,通过展览的方式,有序地呈现从平面到空间的创作过程。

课题设置与要求

1)理论授课:通过三次讲座,梳理现代艺术中的空间观念,将艺术与建筑关联性地进行解读并举例说明艺术与建筑的互动关系。介绍现代、当代艺术,特别是涉及到空间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如Eduoardo Chillida, James Turrell, Gordon Matta Clark, Heidi Bucher, Rachel Whiteread, Gego等。 

2)内容设置: 课题分为从平面到浮雕再到空间雕塑的循序渐进的三个环节,研究在三种情况下的层叠关系,以及积极和消极的空间关系。

3)工具与手段:采用水彩、纸张、石膏、蜡等材料,分别在平面艺术、浮雕和空间雕塑中完成层次的组织与营造。

4)成果形式:成果分为平面艺术、浮雕和空间雕塑三种,在为期两周的课程结束时,通过展览来呈现整个过程和具体的方法。

课程安排

1)课题导入:先后安排三个讲座,涉及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及其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等,为创作与空间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铺垫。

 2)平面艺术制作与中期答辩:用纸张和水彩、蜡制作若干带有层叠关系的平面艺术作品,思考其中隐含的空间特质。3)浮雕制作与中期答辩:用石膏制作一个具有空间层叠关系的浮雕,研究其所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空间的关系;对石膏浮雕进行蜡的再加工,展开进一步的空间思考,并画笔表现出来。4)空间雕塑制作与中期答辩:用石膏和蜡组制作一个简洁的三维雕塑复合体。学生必须从空间的角度思考,以完成该雕塑的创作,在过程中逐渐对两种不同的材料是如何在一起发挥作用具备充分的了解。5)作品展示与终期答辩。成果总结

1)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同学们通过动手实操,对空间思维进行了锻炼和拓展,对空间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从中获取了一种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新方式,使他们能够重新审视空间,重新审视艺术与空间的关系、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建筑与空间的关系。这对三年级的专业学习大有裨益。

2)问题与不足:学生对材料的性能不太熟悉,仍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

作品展示


作品一:薛琰文

习作一

习作二

习作三


作品二:许文锦

习作一

习作二

习作三


作品三:赵洲晔

习作一

习作二

习作三


作品四:焦美宁

习作一

习作二

习作三


作品五:徐明昊

习作一

习作二

习作三


文字:沈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