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坪山区地铁16号线田心车辆段盖上TOD城市设计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

深圳坪山区地铁16号线田心车辆段盖上TOD城市设计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



课       题:深圳坪山区16号线地铁车辆段盖上综合开发TOD城市设计

课题类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

指导教师:钱强  

终期答辩:何坚(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高庆辉(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执行总建筑师)

助       教:张成燊

参与学生:陈晔、杨喻茜、高亦超、叶波、苗田野、邹传正、金玉泽、张廷昊

课程时间:20199月至20201


项目背景

《深圳市实施东进战略行动方案(2016-2020)提出通过推动发展要素、城市服务功能、创新和人才资源东进,加快规划建设,将东部地区打造成深圳发展新的增长极,为推进深圳区域协调发展、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作贡献。地铁1416号线以及车辆段的建设正是带动深圳东进,落实交通建设东进的重大举措。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2年)》制定了202215条线路、约570公里总长度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建设6号线支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16号线共5个项目。其中轨道1416号线车辆段规划选址于坪山区范围内。《深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6-2030)》、16号线详规,16号线车辆段承担本线车辆基地功能,配置“一段一场”。“一段”—田心车辆段。

车辆段综合开发

地块形状总体呈“凹”字型(图3)①地块成尖角,不适宜单独开发;②地块夹在试车线和出入段线之间,对空间有较大的割裂作用; ③地块同样被试车线割裂于主要城市空间之外。本着从城市规划、综合开发层面的可行性,以及地块完整性、路网合理性等原则,纳入部分白地,和车辆段用地共同构成本次项目的综合开发范围。


条件认知


车辆段红线范围选址于坪山区石井街道田心社区,车辆段用地红线范围面积为26.4公顷。地块试车线部分和出入段线部分形成夹心地带,对城市空间和地块有较大的割裂作用。综合开发范围北至兰田路,东至新面路,南至金田路,西至聚龙路,共计42.5公顷。同时由于此处有地铁站点,TOD开发带劢田心片区一体化发展作用强,纳入田心南片区共22.5公顷用地,因此规划研究范围共65公顷。

功能区位

产学研协同创新区具有发展生态特质高新科技产业研发的优势条件,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和完善与业的服务体系。

功能区位

受车辆段主体功能区工艺限制(柱网结构),上盖地块物业开发强度一般在1.5-2.5,白地则可进行常规高强度开发。


 工艺限制

技术路线



课程简介

本课题希望能够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让学生在设计中体验多元场地条件下的城市空间研究。课程要求研究车辆段自身特殊的功能需求及其相应的城市地段一体化开发,研究TOD模式下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人对区域发展的理解和创新,从而进行功能策划并制定任务书。车辆段盖上设计针对现有周边环境的全方位调研,也包括城市设计整体规划,区块功能定位,结构转换以及建筑空间组织。

终期答辩


教学成果展示
城市漫游”陈晔/杨喻茜

本设计将基地与周边环境问题作为生长点,提出”城市漫游“的概念,结合“城市”、“漫游“两个层面深化。与城市周边功能相呼应,将城市资源引入场地。外部空间通过超越一层的连续步道系统消解场地高差问题,提升可达性与体验感,打造外部空间多层次的步行网络,实现基地内部的通达性。提取深圳城市元素融入设计,注重场景的塑造。融合了研发、办公、商业、居住、休闲等主要功能,旨在于漫步过程中创造具有场景感的城市文化缩影。

盖板下:0m标高,车辆段用地,包括供地铁列车使用的库房区与咽喉区。

盖板上:10m(咽喉区上方)16m(库房区上方)标高,进行上盖地块开发。


设计策略

总平面

节点分析

典型节点空间

 “无界互联”

高亦超/叶波

设计梳理了传统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高”“大”“孤”“散”边界生硬的问题,提出了“消弭边界,无界互联”的概念。从空间,交通,功能,生态,历史五个维度入手,无界互联,打造创智生态综合片区。设计对接坪山高新区的上位引导和资源本底,提出一脉三轴多心的规划结构,置入办公、轻型生产、住区、商业、服务配套等功能,以高品质公共空间和景观塑造带动产业提质和住区升值。除了城市设计层面的外部空间设计,还充分考虑车辆段开发限制和建筑引导,完成一套针对各功能组团的建筑设计导则。最终实现车辆段与白地无界互联、多交通方式无缝换乘,多业态无限融合、都市自然无边共生、历史未来创新转译的车辆段综合开发新范式。

设计策略

节点空间

建筑导则


环融互通”苗田野/邹传正

设计关注场地在城市中的位置,提出环融互通的概念,希望通过设计在产业上衔接周边,功能上成为城市活动交汇点,生态上与周边结合。迎街面上,通过退台式的商业以及结合地铁站设计,消解盖板带来的高差;办公以深圳的围屋结构为原型,将高大体量排在外围,营造内部的共享空间;城市公共建筑与生态轴线共同设计,提供场地的休憩和娱乐的空间,与周边环境连接,置入漫行步道,消除盖板高度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连接不同的分区。

生态文化节点

TOD换乘节点



上下之窗”

金玉泽/张廷昊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场地周边业态雷同且研发办公居多,亟待一个公共空间来营造更宜人的城市环境。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个系统,通过“开窗”的手法,将盖上盖下空间相连,以创造独特的体验式空间。“窗“是垂直交通系统,连系四个文化核心体量,并划分出四类业态。针对体量巨大的盖上空间,将商业和研发空间置于外围,以解放内部空间。针对内部空间,采用圣马可广场的设计手法,营造城市客厅。将场地进行网格化划分,创造宜人的街道尺度。

场景鸟瞰

节点空间分析

感谢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提供本次设计课程的选题,以及在设计课程中的支持与帮助。



指导老师简介

钱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名古屋大学博士

主要负责的设计课程:四年级建筑设计,研究生建筑设计等


供稿:钱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