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鹏:非功能空间与空间的非功能性——【SEU ARCHTALK NO.15】

张应鹏:非功能空间与空间的非功能性——【SEU ARCHTALK NO.15




 ▼                               ▼

思考 探索 创作 分享

 ▲                               ▲


ABOUT US

SEU Archtalk

SEU Archtalk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会和团学联共同制作的系列网络演讲,我们邀请的演讲嘉宾包括但不限于东大建筑学院的教师和客座教授,他们在这里分享研究、创作和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讲座全程由学生团体策划、录制、制作。SEUArchtalk旨在摆脱冗长单调的授课或讲座,鲜明有力地向观众传递思想,并借助网络的力量更加广泛地传播出去。


SPEAKER

张应鹏

Zhang Yingpeng

江苏省设计大师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


INTRODUCTION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学士、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浙江大学哲学博士,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在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高校担任教授和客座评委。

作品多次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威海国际建筑大奖赛银奖等。先后出版编著与译著7本,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时代建筑》等业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TOPIC

非功能空间与空间的非功能性

Non-functional Space and Non-functionality of Space

本期张应鹏教授的演讲主题为“非功能空间与空间的非功能性”。今天,张应鹏教授从建筑学、哲学等多个角度,分享了他在学习、教育、工作实践等不同阶段的设计思考。此次对话,意在引导同学们对日常功能空间进行追问与反思,从非功能属性出发讨论空间设计的另一种可能。


VIDEO

https://v.qq.com/x/page/f3060tca2jf.html


  视频时间有限,我们附上了详细的采访内容:

Part1:建筑学的问题】

Q1:您不仅作为东南大学的教授,也是有诸多工作经验的职业建筑师,又是一个一直在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交叉学习的“跨界”人士。首先请问您对建筑教育的理念和看法是怎样的?

A正是因为半路出家来到建筑学,所以会有一些有别于传统建筑学的理解。我认为建筑学的学习应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会解决场所、环境、功能、安全、空间、形式等基本的建筑学问题。另一方面,是能够学会提出问题。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就是思考问题背后有没有隐藏着更重要的问题。当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意味着问题已经被告知存在了,建筑师的日常工作就是根据一个已知的场地条件及相对应的任务书来做设计。当然,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是一个很合格的建筑师了。但我想说的是能不能继续向前走一步,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显性问题经常也是表面的简单问题,所以,我们更需要去学会提出问题。

 

Part2:哲学的问题】

Q2:您后期研习西方哲学,对您目前的对建筑的理解有什么影响?提一个每个建筑学子都关心的问题,如何去评价空间的好坏,还有评判的依据到底是什么?

A从东南大学建筑学的硕士转向西方哲学以后,起初可能只是懵懂觉得背后有一种更大的潜在的力量吸引着我,但实际上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是什么,真正读过之后才发现西方哲学给了我全新的领域,给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新的视界。

比如我们在传统教育背景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它其实是来自于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当我开始逐渐学习西方哲学的过程中我才知道,西方哲学领域的一些思考方式,已经早就发生了转变,并完全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

我想先把这个概念做给大家做一个科普性的解释:西方哲学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为传统哲学,也叫本体论哲学。本体论哲学认为世界有一个原来的样子,我们所有的努力,包括我们对各种学科的学习,都是去认知或还原那个世界原本的样子。第二个阶段是本体论过渡到认识论,认识论强调人的主体性认知,认为世界没有本来的样子,世界就是你们所看到的样子。

简单来讲,我们阅读《红楼梦》。本体论的阅读方法就是应该去研究了解作者曹雪芹老师当时的创作背景,最大程度地去理解、去还原他的写作动机,越接近那你就越成功。而认识论认为你对《红楼梦》理解更加依赖于作为读者的你的主体性,作者与读者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存在。这正是罗兰·巴尔特所说的“作者死了”。

所以我们对空间好坏的评价依据,也是依赖于每个使用者的年龄和阅历,每个体验者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作为建筑师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并用空间的方式清晰地陈述你的生活态度以及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Part3:空间的问题】

Q3我们有了解到您之前做过的研究方向,您主张“非功能空间及其空间的非功能性”,强调非功能空间在建筑创作中的地位、价值与方法。今天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非功能空间及空间的非功能性?他们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起着怎么样的作用?

A“非功能空间”及“空间的非功能性”是我对建筑设计的两种理解。“非功能空间”大多时候是指没有明确定义的辅助空间,“空间的非功能性”是对功能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的回应。

传统教育认为“功能”是建筑设计的依据,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就是在这个命题的基础上如何解决问题,考验的也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我只是没有顺着这个思路走,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非功能空间”能不能成为我们新的设计依据?如果可以,那么建筑设计的方法与结果会不会也有新的不同?

很多人可能对非功能空间有一个误解,认为非功能空间是无用的或不重要的空间。其实不是,从哲学角度来看,“非”的含义更加广,“非”并不是“无”,“非功能”并不是没有功能,它也是一种功能,是和“功能”对应的另外一种功能,是“功能”空间的补充与陪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你关注到了非功能空间,并把他当作一个重要目标面对时,建筑的功能性会更加完整。

事实上,建筑设计中“非功能空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比如作为设计重要条件任务书上会详细规定所有的功能空间,而不会强调走廊、楼梯、门厅等没有具体功能的“辅助”空间。关于空间使用效率的“得房率”更是以直接牺牲非功能空间为前提的。

但是我们要能看到非功能空间的存在的作用与意义。首先,功能空间是以使用为目标的,空间体验更多地发生在功能之外的非功能空间;其次,功能空间会受到许多功能的制约,在空间设计上有一定局限,比如说手术室、教室等等,都相对固定的尺寸或形态要求,而非功能空间却因为没有具体的功能约定而相对自由。

 “空间的非功能性”是针对空间的功能性前提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形式追随功能”的质疑。这是受当代西方哲学观念中不确定性,非理性等概念的影响,我对建筑使用过程中功能的不确定性的思考。“形式追随功能”的前提是默认功能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存在。而事实上,当年的火车站如今成了博物馆,当年的工厂现在可以成为一个艺术中心。社会发展非常快,而建筑的使用寿命又相对较长,我们依靠设计时的那一个相对瞬间去定义一个在长期使用过程非常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功能,这首先在逻辑上就是不成立的。“空间的非功能性”就是试图在逻辑上以空间的模糊性应对功能的不确定性。

  

Q4对于您的这两个理念,有什么好的案例可以参考学习的吗?

A我们刚刚设计完成不久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湖州鹤和小学就是对“非功能空间”优先的尝试。建筑共四层,但它的一、二层主要都是没有具体功能的非功能空间,配合一些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空间如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体育活动室等,三四层才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空间——教室。非功能空间优先的特征直接呈现为校园的主要空间特征。

浙江湖州梁希纪念馆是对“空间的非功能性”思考。大多数纪念馆的设计都是以被纪念者为主体对象,并因此通过放大的尺度强化对被纪念者的纪念。但梁希纪念馆的设计主体并不是被纪念的梁希,而是参观的人。其实对于参观者来说,高大的台阶、高大的建筑或拱廊、高大人物雕像虽然衬托出了被纪念者的伟岸形象,但同时也疏远了参观者与被纪念者的距离。所以我们通过对传统空间功能的反转,在空间尺度上让被纪念者变得亲切,让空间流线上让参观者更加随机。用更加生活化的场景,让被纪念者回到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远地完成对被纪念者的纪念。


【结语】

希望通过本期的分享,为大家建筑设计方法提供更多与以往不同的切入点和可能性。同时,非功能空间与空间的非功能性也只是众多设计方法、理论思想中的一种,除了功能与空间以外建筑学理应拥有更多元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能更多地承担起建筑师的社会责任,直面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批判性意见,提出并解决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每期SEU Archtalk视频将在【建筑学院研究生会】【东大建院团学联】官方公众号同步上线,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二维码关注:


供稿:研会新媒体中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