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新冠防疫时期东南建筑学者的思考(十四)孙世界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常生鲜消费行为的变化及思考

【专辑】新冠防疫时期东南建筑学者的思考(十四)孙世界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常生鲜消费行为的变化及思考



随着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肺炎在全国大面积的蔓延,我们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在此期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学者们并没有停止思考,他们针对相关问题,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建筑学人应该做的贡献。为此中大院微信平台推出系列专辑:新冠防疫时期东南建筑学者的思考,对各位老师的相关研究与思考做连续报道。

北国雪融,

岭南花开。

根脉通连,

共盼春来。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常生鲜消费行为的变化及思考

孙世界,陈文君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中,各地城市采取了封城、封闭小区、关闭大型市场、交通管制、禁止集会等措施来抗击疫情,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也对市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一些影响。本次针对南京市民日常生鲜消费行为的调查数据来自两次网上问卷调查:第一次是2020110-11日的调查,当时疫情尚不明朗,南京仍处于正常状态,调查范围是南京城区,有效样本139份;第二次是2020220-21日的调查,此时疫情已经发生近一个月了,调查范围为全国范围,有效样本数487份,其中南京城区样本128份。本文主要对两次调查中南京城区的样本进行生鲜消费行为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消费渠道:线上消费大幅增加,但线下实地消费仍占较高比重


疫情期间,以家庭为单位有通过线上渠道(包括盒马鲜生、苏宁小店、淘鲜达、京东到家等平台)购买生鲜的比例由平时的61%增加至76%,不使用线上渠道的家庭比例由平时的37%降至15%。调查数据还显示,尽管线上渠道消费行为大幅度上升,但疫情期间,家庭为单位消费渠道中超市(62%的家庭使用)和菜市场(43%的家庭使用)等线下渠道占比仍然很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线上销售平台面对突增的需求准备不充分,特别是配送人员不足,满足不了激增的配送量,另一方面超市和菜市场的防护措施到位,加上货品新鲜丰富,也吸引部分市民前来消费。

2、消费习惯:频率降低,次均消费增加


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市民生鲜消费的频率明显降低,78%的被调查者的消费频率小于每周2次,而在平时这个比例只有26%。于此相对应的是次均消费金额的增加,平时次均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20-100元区间,占比71%,超过100元的比例只有14%,而疫情期间超过100元的比例达到70%,疫情期间消费者的囤货行为比较明显。另外,与平时相比,疫情期间线下实地消费的交通方式中自驾的比例上升较大,公交和步行的比例大减,这与次均购买量较大的囤货行为相关。结伴购物的比例也从平时的45%降至疫情期间的28%

3、消费人群:有趣的变化


根据初步统计,平时和疫情期间的生鲜消费者的个人属性呈现一些有趣的变化。30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从平时的42%骤降至疫情期间的9%,而45岁以上的消费者占比则从平时的31%增至疫情期间的57%。消费者的性别也有变化,男性消费者的比例从平时的37%增至疫情期间的48%。除了样本本身的误差外,这种变化可能也与恰逢春节期间的家庭成员构成的变化有关。最后,有79%的被调查者表示疫情过后自己的生鲜消费习惯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消费渠道、消费频率等方面。

几点思考


 1、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和供给的多样性可以提升城市的韧性,增加城市和社区应对重大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本次疫情期间生活物质消费的线上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元的保障。

2、日常生活服务的供给方式面临重要转变,可以预期,新兴的线上消费模式、无接触服务模式将会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对社区生活设施布局、社区公共空间建设都提出新的要求。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如何应对5G和物联网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相应的社区服务行为模式和空间模式的变化,将是学界和业界必须面对的挑战。

3、日常生活服务与城市社区建设紧密相关,除了社区设施和空间需要做出应对外,社区管理也应对新的空间模式做出回应,优化人流、物流的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整合管理模式,这不仅仅是因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要求,更是面对未来城市生活的响应。 


  作者 

孙世界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科会韧性城市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文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