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施教 线上东南】|案例篇:“住宅与都市”B站开课——高校学术与大众媒体的化学反应
为答好线上教学这道大题,师生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堂互动、课后反馈等方面推陈出新,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学案例,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住宅与都市”是我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王为老师基于个人研究方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2019年首次推出便受到学生的追捧。本学期的线上教学,王老师锐意创新,把这门课推到了年轻人爱看的B站上直播(“哔哩哔哩(゜-゜)つロ干杯~ bilibili”网站),吸引了外校学生“蹭课”,直播间人气一度达到3000。这次高校学术与大众媒体间奇妙的化学反应,既是活跃课堂的大胆举措,也是面向大众宣传高校专业课程和师资的一次探索。
压缩调整 影视文化中的学术思考
接到线上教学任务后,我对“住宅与都市”(Housing and Urbanism)课程大纲进行了调整,使其在进度安排和作业形式上符合线上教学需要。首先,压缩前4周的授课课时,多让学生在课下分组联系,按要求自主讨论;接着,调整作业内容,使其通过网络资源的搜集就能基本完成;最后,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目。
调整课程大纲·减少线上集中授课次数
调整课程大纲·推荐书目
这门课要求学生通过视频讨论居住中的空间问题,去年的作业是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拍摄制作记录片。这种做法显然无法在如今的条件下进行,因此改用影视作品“剪辑+评述”的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居住问题,以及不同“媒介”在空间塑造过程中各自具有的特性。于是,我除了推荐了一些电影理论的入门书籍之外,也提供了去年的部分成果,以及针对它们撰写的总结报告和PPT讲稿(曾作为2019建筑学会史学年会论文发表)。
群聊 “发布课程大纲和资料”
“住宅与都市”2019年课程作业总结讲稿
谨慎权衡 教学方式辨析与选择
在“住宅与都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QQ群发布通知,联系互动,分享文件;B站直播,讲授大课;腾讯会议进行研讨——分别满足不同的目的或要求。 因为有98名同学选课,只能通过集中讲授的方式进行。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线下课程的现场感,我在试用后舍弃了录制有声PPT、腾讯视频、腾讯课堂等方式,最终选择B站(即“哔哩哔哩(゜-゜)つロ干杯~ bilibili”网站)直播的方式,一是通过分屏提供的摄像画面模拟现场授课;二是借助弹幕进行即时反馈以增加课程互动;三是作为学生呼声较高的平台,利用它作为大众媒体网站的轻松氛围提高听课兴趣。
群聊 “我反正信了”
入驻B站 新晋“UP主”自学之路
平台选好了,但是问题来了,我不会搞。不过,B站上自带教程,也有很多软件指导视频,时长都在10-20分钟左右,看过两三个基本也就会了。我很快注册开通了直播间(需要实名认证,审核流程很快)。接着看教程学习OBS Studio推流软件的操作(推荐Windows版,Mac版窗口捕获时会闪屏,但苹果电脑画质比较好),它的好处是可以分屏分图层,把不同要素同时呈现。就上课来说,摄像头显示讲授者,窗口显示PPT,再开一个记事本显示板书,就已经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现场授课的条件了(我从第2次直播开始使用这种布局)。
摄像头·白板·PPT三合一
我不太有写板书的习惯,直接利用PDF阅读器左边的工具栏放下摄像头画面就可以,屏幕上部的空间也不会使PPT被弹幕遮挡。再试着推流上B站,这个过程真正的难度并不在于用户端的操作,而是根据网络状况调至合适的参数,确保直播的流畅。后来发现第一次上课的码率(2500/kbps)偏高,还是会卡(第二次直播设置的1800/kbps依然偏高,中途又降至1500/kbps)。
使用OBS设置直播画面
首播告捷 直播手法迭代更新
首次直播时,为防止网络拥堵,我做了应急准备(分享PPT),并用“腾讯课堂”做备选,还放了10分钟的提前量(09:50开始推流,10:00正式上课),留下补救空间。
群聊“One Day More”
2月26日9时50分,直播开始。在旁边用另一台设备(分屏幕、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即时观察直播画面,检查音频,还能看弹幕(据说有插件可以在直播端直接看弹幕,我没有装)。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不过后来学生反映说后半段有些卡。
B站直播网页画面
卡住时被做表情包的风险指数级上升
首次直播时不习惯边说话边看弹幕,在快结束时才意识到,只回答了一两个问题。另外需要注意,B站直播间好像无法加密(至少我不会),一些未经发表、未至成熟或者不宜公开的成果最好不在这种开放平台上讲授。当然,直播的优点也很明显,更具现场感和互动性,气氛比较轻松。结束后去群里搜集反馈意见,已经有录屏上传,可以让无法看直播的学生跟上进度。其余问题集中在网速卡顿,根据弹幕进行互动的频率不够,还有最好使用比电脑内置更好的声音采集设备。为了更清楚地传达第4周研讨课的要求,我利用记事本程序在左下方做出一个白板,这样可以把研讨内容具体要求更清楚地通过文字呈现出来。根据上次的经验,这次调低码率,但是在大概11:00前后这段时间,直播中途再次频繁卡顿,被迫又一次调低码率。课后收到学生反馈,在此以后有所缓解,于是,决定下次直播再调整参数。
弹幕·面对作业的心声
群聊 “课前提醒课后反馈”
选题秒杀 兴趣与覆盖面的动态平衡
在学生选题过程中,为了权衡选题分配,我首先提前制定了比较细致的报名规则和调剂方法;引导学生在讨论选题时多采用交叉视角,即使选题类似,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调整方向;在此基础上,事前声明以内容为重点,类型仅仅提供视角的建议,几乎不会出现必须更换对象的情况;最后,在选题完成后及时答疑,强调此后研究过程中仍然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总的来说,这个过程十分顺利,虽然出现了预料中的选题撞车或者名额不足的情况,但都很快解决。报名结束后,第一时间公布结果,对调剂的结果专门作出说明。接着按邀请加入分组讨论,就选题给出初步的建议,回答学生的问题。第4周安排研讨,上课当天学生在腾讯会议中依次发言,根据讨论结果调整后再以邮件方式提交阶段性成果。
发布选题规则
群聊“选题前后通知、提醒、解释”
群聊 “秒杀!居然有双十一的感觉”
参加学生的分组研讨
群聊 “那我们都很辛苦”
公布讨论排序
经过几周的线上教学磨合,学生已能熟练使用屏幕分享功能进行汇报,但是仍可以看出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不足:因为分散的状态,在讨论中形成统一意见比平时困难,有不少组都采用分头推进再作汇总的工作方式,但最后未必能很好地融为整体。这是在后续过程中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说线上教学是线下课堂的临时替代,然而无法忽略的事实是,网络正在对常规的教室授课形式造成冲击。对照近期的经验,我了解到去年暑假曾经参与的MOOC课程录制仅是线上教学的一种方式,直播或录播的视频课,用ZOOM举办的公开讲座,以及越来越全面的信息和资料等,都已经成为愈加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部分。尽管这绝不代表现实中的课堂、图书馆和实验室会被取代,却也提供了一个契机,促使我们去思考不同教学媒介的独特属性及其共存互惠的方式。
【感谢所有参与课程、提供建议、共享资料的同学】
文字:王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图片:王为、张磊、翟沛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