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施教 线上东南】| 案例篇:以居家生活启动的学生公寓——二年级设计课题阶段小结
为答好线上教学这道大题,师生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堂互动、课后反馈等方面推陈出新,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学案例,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建筑设计Ⅱ是建筑学院本科二年级下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共建共享的大类学科基础课。鉴于防疫期间线上教学的现实情况,二年级教研室经反复研讨教学目标及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决定对调原教学计划中的两个课题顺序,把“学生公寓”课题提前并调整了具体教案内容和节奏,目前已完成中期答辩。
课题启动 从“宅家”生活到“青年公寓”设计
结合特殊时期学生的“宅家”生活状态,二年级教研室将“学生公寓”设计课题提前,让每位学生把自己熟悉的“居家”环境转变为学习课堂和设计现场。学生观察自己的卧室等居住空间环境,进行空间测绘认知和优化,并改造为学生公寓的空间单元,理解居住空间品质与设计,对日常生活学习等问题展开思考与探讨。尤其强调空间认知——发现问题——空间改造的多轮循环、反复思考和观察,“看了再看”,充分利用居家生活的契机,从看似平凡、普通之中有所发掘,取得基于自身体验的创造性突破。
▲教学框架
本次学生公寓设计课题对学生有以下要求:
1.学习单元空间的设计与组织方式,掌握“空间”、“体验”与“建构”之间互动的设计方法。
2.研究青年人居住生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基本空间需求和特质。
3.理解材料、结构对空间的限定及组织作用。
4.学习在特定场地环境中的建筑内外空间组织。
课题设置 居家生活空间的观察和认知
为强化学生对单元空间和青年人居住生活方式的直观感受,任务书要求学生对自家住宅卧室(分户门以内)展开认知、测绘和改造,绘制平面图、剖面图(1/50),并将其中1~3间卧室、卫生间等空间,考虑改造为学生公寓单人间、双人间的可能。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生活的居室,获得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的起点,学习尺度、行为、物理环境、家具设施等空间的基本问题,认识基本建筑要素(墙壁、天花、地面及门窗等)和家具的关联,并试图进一步理解空间单元的组织逻辑。
典例分析 空间设计组织的补充学习
针对场地、空间组织、结构等特定问题,选取柯布西埃、路易斯·康、彼得·卒姆托和妹岛和世等大师的典型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补充对整体结构组织的理解,作为后续学生公寓空间组织设计的增进和补充。
▲居室认知与改造示例1 学生:许海晨 指导教师:朱雷
▲居室认知与改造示例2 学生:刘伦海 指导教师:蔡凯臻
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的阶段安排
任务书中特意补充了针对防疫期间设计学习的说明,详尽阐释了课题设置调整的基本思路、目的要求、工作条件,对比分析了线上线下的差异及优势,明晰了各周次的练习内容,各阶段任务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利于主题的聚焦,也便于后续线上线下教学的适时切换。第1周:居家测绘与空间改造;第2周:典例分析与经验借鉴;第3周:单元设计与结构组织;第4周:场地调适与初步方案;第5周:中期答辩。
▲居室认知改造与典例分析示例 学生:王佳钺 指导老师:焦键
▲单元设计示例 学生:茅子仪 指导老师:周聪惠
▲单元组织示例 学生:吴绮怡 指导老师:易鑫
平台协同 突出课堂的全程互动
设计课教学具有“重研讨、多互动”的特色。在线上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效互动,教研组注重多种技术平台的优势互补。一方面,以腾讯会议和zoom会议为基础平台,同时运用QQ视频直播功能作为感受空间的数字媒介,通过多个互动软件的组合运用,多窗口显示,将音、画、文字、影像同步展示,并利用画图小程序进行电子绘图、标注和说明,形成高效互动。另一方面,特别强调线上教学的课堂秩序保障,采用个人介绍、学生互评、老师引导、师生研讨的方式,自由发言和点名发言穿插进行,使每位学生都可以积极思考,全程参与。
▲居家空间视频介绍:腾讯会议+QQ视频组合
▲腾讯会议线上课堂截图
▲Zoom会议老师线上课堂改图
集体答辩 力创线上答辩“三亮点”
传统设计课答辩以小组为单元,各组师生面对面通过图纸和模型进行交流。线上答辩给设计课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也为教学创新、提升成效提供了机遇。考虑到线上平台的交流效果及其在人数等方面的限制,教研室建议各组根据自身情况,探索集体答辩等多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其中,在课题主讲陈秋光老师的主持下,建筑专业的师生开启了全新的答辩体验。
亮点一——全员集结:学生公寓中期答辩利用zoom会议平台,集结70余位师生同时在线答辩和参与点评,包括全体学生(建筑2个班)、各组指导教师、史永高老师、结构淳庆老师、构造张旭老师,督导单踊老师,形成大型学习交流互动现场,首次实现了全员参与和多方融合。
▲线上答辩参会者列表截取
▲课题主讲陈秋光老师与督导单踊老师同框总结
学生通过屏幕共享,对居家空间测绘认知、典例分析和初步设计进行汇报,听取老师们的点评建议。同以往线下教学相比,由于研究对象是自己的卧室空间,所以同学们的观察都十分细致,空间研究也更为具体生动,通过充分思考,从对空间的日常理解中逐渐建立专业眼光和能力。由此开始,对基本单元——单元空间组织——结构体系——材料运用——场地关系进行充分思考。特别是,通过线上平台的集体交流,充分展现了每个小组设计方法、重点问题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不仅使同学们丰富了对居住空间和学生公寓建筑的理解,也为其他同学和老师带来极大的启发。
▲学生通过共享屏幕展示成果
亮点二——技术介入:建筑设计课程强调多种交叉学科的相互支撑与共同建构,而结构和构造设计在其中不可或缺。在以往教学中,结构和构造老师很难有机会面对所有学生进行答辩点评。
利用线上答辩的机会,结合史永高、淳庆和张旭老师开设的《技术与设计课》,相关老师共同参与,与设计老师一起,指出结构和构造初步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使技术视角提前介入,面向全体学生,强化了设计与技术的整合。结构课的淳庆老师强调基本结构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构造课的张旭老师强调构造组织对于空间维护和空间表达等方面的作用,帮助同学们逐步建立技术基本概念与素养。通过设计、结构、构造老师的共同点评和讨论,使同学们在设计中,进一步加深理解空间、结构、构造之间的关系。
▲空间与结构的表达示例 学生:江知远 指导老师:韩晓峰
▲朱雷老师即时点评线上草图
▲结构-构造老师即时指导
▲学生夏杨对结构体系的探讨
▲学生阎蔚清对结构体系的探讨
亮点三——督导建议:本次中期线上答辩还首次邀请督导全程参与,并在答辩后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督导单踊老师对本次设计课题的进程充分肯定:“整体不错!非常规的课堂教学做到如此,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做出了很多努力。而关注周围环境也是东大教学的一个传统”(注:杨廷宝先生曾给学生寄语“处处留心皆学问”)。单老师还认为,在未来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激发学生从平淡的、熟悉的场景中(如教室、宿舍等)抓住关键问题,培养抓住亮点来深入、放大并予以转换的能力。今后的教案可以向这个方向继续优化调整。
▲单踊督导发表总结
本次设计课题的线上中期答辩使二年级教研室获得了新的启发,应当最大化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保留多方参与集体答辩的形式,为今后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而另一方面,中期答辩也使我们对教学内容与要求产生了新的思考,并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总体看来,学生对自己居家空间进行的反思和改进,与后续设计之间的关联还有待发展,其启发和推动作用还可进一步探讨。在设计中,如何从居住空间由小及大、由里及外、由私密及公共地去展开讨论,并在居室单元和结构组织之间产生更多互动和反思,也是后半段的设计推进中可以更多关注与思考之处。
针对防疫时期生活与学习状态的特点,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设置了“宅家”生活 -“居家”空间-学生公寓的阶段主题,强化对于人的基本需求的充分研究和精细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空间-设计创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处处留心”的专业敏感,体会“设计以人文本、创造健康生活”的价值立场与本质内涵。而在教学组织中,多元平台的课堂教学互动与多方参与的全程集体答辩,也是线下经验与线上特点优势互补、确保与提升教学成效的积极尝试。从这一视角,防疫时期的设计课线上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设计教学的核心价值与目标,并继续探究设计教学的可行路径与模式。
供稿:二年级设计课教研室
指导教师:陈秋光、朱雷、蔡凯臻、韩晓峰、陈晓扬、焦键、贾亭立、易鑫、陈晓东、周文竹、高源、葛天阳、徐宁、顾凯、周聪惠
特邀指导(技术与设计):史永高、淳庆、张旭
研究生助教:蔡苗苗、吕颖洁、郭浩然、陆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