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AR 2020年度最佳论文(5) |他乡明月:美国汉庭顿图书馆日本园中的圆月桥

FoAR 2020年度最佳论文(5|他乡明月:美国汉庭顿图书馆日本园中的圆月桥








F o A R 2 0 2 0

最 佳 论 文 奖


导读:本篇推送为摘录,不可直接引用。原版英文论文发表于《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2020年第3期,并获得“年度最佳论文奖”。为方便大家阅读,本篇摘录采用中文表达。感兴趣的读者,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可免费下载原版英文全文。参考引用格式见文末。


 △ 圆月桥旧照 本文作者)


A full moon in another land: 

The Moon Bridge in the Japanese garden 

of the Huntington Library

他乡明月:

美国汉庭顿图书馆日本园中的圆月桥

Yan Liu 刘妍

Society of Fellows in the Liberal Arts,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China


KEYWORDS:

太鼓桥 / 圆月桥 木拱桥 编木拱桥

建筑考古学 / 日本风格 / 桥梁历史



2010年的某一天,互联网上的一张未作任何题署说明的老照片引起了本文作者刘妍的注意。照片中是一座小巧的拱形木桥,周边的环境明显为一座日式园林,而桥边聚集着一群西方游客。照片的焦点是木拱桥耸身夸张的弧度,而最令刘妍着迷的,则是桥身下侧的“编木拱”结构(woven arch structure)。

 △引起刘妍注意的那张老照片 本文作者)

经过一番查询,刘妍确认了这座奇特的桥梁小品坐落于美国加州圣玛利诺市(San Marino, CA)汉庭顿图书馆(Huntington Library)内的日本园林中,被称作 “圆月桥”(Full Moon Bridge Moon Bridge),于1913年由一位偷渡到美国的日本匠人所建造。匠人名叫河合东一郎(Toichiro Kawai),他来自日本横滨,曾经是一位造船木匠。

 △日本传统“太鼓桥” Drum Bridge (图片源自网络)

 △ 河合东一郎(Toichiro Kawai)一家合影 本文作者)

拱形木制桥梁,源自日本传统的“太鼓桥”造型。然而,这座桥却独树一帜,在结构上使用了特殊的 “编木拱”结构,将方木通过交织关系结合在一起,互相支撑、互相制约,化直为曲,形成一道飞虹。


 汉庭顿图书馆内的日本园 本文作者)

 “编木拱桥”正是本文作者刘妍近十年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课题。通过对地方档案文献、口述历史的整理,以及对建筑实物的考古学勘察测绘,结合多元文化视角与交叉学科方法,他深入探讨了包括历史背景、建筑原型、构造原理、匠作传统、设计方法、改造历史等历史学与建筑学问题。为每一个研究对象撰写丰满的“传记”。

刘妍制作的“圆月桥”模型 本文作者)

在圆月桥的“传记”中,最引人遐想的问题是,这样的一座奇特的木拱桥为什么会在如此的时间现身于如此的地点?它又是如何出现的?为此,作者从历史背景的大环境着手,寻找桥梁的建造缘起:从园主的建造理念,再到设计者的匠思与手法,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通过对美国汉庭顿图书馆日本园档案、帕萨迪纳历史博物馆(Pasadena Museum of History)早期移民口述历史项目,以及旧金山金门公园(Golden Gate Park)内“太鼓桥”(Drum Bridge)三处获取的一手档案与资料,本文作者对“圆月桥”营造过程中三位关键历史人物的过往交集做出了拼图。不仅还原了“圆月桥”的营造始末,还挖掘出了一系列历史巧合背后的社会推动力:圆月桥诞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日本风”的艺术浪潮下,成为日本建筑与园林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产物。1894年加州冬季博览会(California Midwinter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旧金山金门公园中日本茶园的“太鼓桥”(Drum Bridge),是汉庭顿“圆月桥”的直接灵感来源。而旧金山太鼓桥的负责人、圆月桥的主人与匠人的事业与人生轨迹,亦在这片历史大潮中交织在了一起。

 △ 太鼓桥|美国旧金山金门公园内的日本茶园  本文作者)



 △ 圆月桥|美国汉庭顿图书馆日本园 本文作者)

最有趣的是,本研究通过极其细致的现场勘察测绘,完成了对桥梁结构的完整解剖,并通过详尽的图像数据分析复原了日本匠人的设计意图:桥梁以“满月”为意境,以梁木的数字(十横十纵)为喻,借助桥身圆弧形态(直径10米、圆心角120度)来实现“圆满”的喻意与东亚美学。

 圆月桥的编木拱由10根纵梁与10根横梁组成 本文作者)

 △ 平行曲线梁最内层圆弧线的半径夹角正好为120°圆弧的直径是10米 本文作者)

此外,文章借助历史照片及文献资料,通过观察桥梁构造中的细微痕迹,发现并重现了这座桥梁遗漏于历史档案记载的改造史。通过对桥梁改造前后比例与尺度的复原,揭示了日本匠作细腻的尺度控制、设计原理与施工工艺,并复原了日本匠人所使用的营造尺。

 △ 圆月桥编木拱曾经的比例与现存比例对比 本文作者)

紫色线为1949| 灰色线为自1962年至今

编木拱桥作为一个极为特别的建筑门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零星闪现又层出不穷。除了已经被学术界广为关注的中国宋代汴水虹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12世纪)、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5世纪)手稿的桥梁设计、中国闽浙地区的民间木拱桥营造传统(16-20世纪),刘妍还在德语的历史文献(19世纪)以及挪威的图像档案(20世纪初)中发现了更多的编木拱桥案例。这些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编木拱桥大多独立诞生于本土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技术传播。正因如此,编木拱桥之于人类建造史,既是普世的,又是独特的,成为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达芬奇的桥梁设计手稿中出现了类似编木拱的结构,比《清明上河图》晚了300多年。经作者翻阅意大利文献分析得知,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古罗马时期西欧高卢地区的军事桥梁,与中国及东方并没有关联。本文作者)

这座诞生于特殊历史夹层、出自日本匠人巧思的小桥正是作者刘妍历十余年深耕课题中一个精巧的样本。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圆月桥不仅为“编木拱桥”的系统研究添加了一个有说服力的样本,还向我们展示了建筑学、历史学,以及建筑考古等多学科方法在历史建筑研究中是如何结合应用的。



延深阅读

本视频转载自:一席 YiXi



作者简介


刘妍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考古学工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荣誉学会青年会士,现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木构建筑史,著有专著 Woven Arch Bridges: Histories of Constructional Thoughts (Routledge, 2021)


      


购买链接:routledge.com/Woven-Arch-Bridge-Histories-of-Constructional-Thoughts/Yan/p/book/9780367618230


本论文引用格式:

Liu, Y., 2020. A full moon in another land: The Moon Bridge in the Japanese garden of the Huntington Library.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9 (3), pp. 556-567.


论文责编 焦键

推文编译 黄越


:本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机构所有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建筑学研究前沿,FoAR)是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全英文学术期刊,已被A&HCIScopusCSCDDOAJ收录。FoAR 2012年创刊,季刊(一年四期),在Elsevier平台上发行,开放获取(Open Access)。
期刊论文涉及领域包括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等,覆盖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个一级学科。本刊优先发表采用严格科学方法和前沿技术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也欢迎探讨建筑社会属性的高水平文章。


期刊联系人

桂晓澜(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58556484

呼小檬 (东南大学):025-83795543

刊物邮箱:foar@pub.seu.edu.cn

在线投稿

www.editorialmanager.com/foar

刊物主页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20952635

http://journal.hep.com.cn/foar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