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筑魂 |建筑学习中的党史教育01: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前言
铁骨铮铮心可鉴,浩气冉冉志长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在飘扬的党旗之下,长期奋斗于国家建设的前线,也主持了多处红色建筑保护研究和规划设计。图纸化为实际的背后,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组织开展“红色建筑镌党史,实境党课筑党性”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通过梳理一处处建院师生参与的实例,凝练出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一砖一瓦垒筑起党史教育的万里长城。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用红色建筑讲好党史故事,以实境党课筑牢党性教育。
首期,让我们一同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建筑学习中的党史教育——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雨花台景区风景优美,林木繁茂,周围古迹众多,相传在梁武帝时,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讲经,感动了佛祖,天上落花如雨,以此得名。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视为南大门,六朝建康战事,太平天国在此血战经年,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也凭借此地来攻打城内清军。
红色根基:
人民英雄筑就壮烈过往
在黑暗的旧中国,雨花台成了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的殉难地。1927-1949年,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革命先烈在这一带惨遭杀害,雨花台的寸土片石都撒着先烈们的鲜血,在一场场血与火的淬炼中,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雨花台慨然赴死,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长期曲折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一个新的中国终于在世界东方大地上诞生了。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就历史意义讲,如果说南京中山陵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纪念地之一,那么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纪念地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伟大的祖国,百年艰辛,沧桑巨变,雨花台烈士陵园有着其独特的纪念意义。先烈们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不乏留洋的博士。他们牺牲时大多很年轻,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最小的才16岁。在革命征途中,他们无论身在何时何地,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面对威逼还是利诱,始终忠诚如一,宁死不屈,气贯长虹。他们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芒,体现着信念的力量,散发着人格的魅力。“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是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描述雨花英烈这个英雄群体时所说的话。
红色营建:
东南设计重焕宏伟形象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也是最好的教科书。为了纪念先烈,鼓舞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省和南京市开始修建雨花台烈士陵园,并在主峰上树立了“死难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古朴典雅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
东南大学杨廷宝教授于1952年主持了这项工作,1980年在他的主持下进行全国性的方案竞赛,在此基础上东南大学建筑系钟训正、杨永龄、郑光复、叶菊华、赖聚奎等老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探索建筑方案的种种可能性,为杨廷宝老师最后综合归纳构思提供了前提、奠定了现行方案总构思的基础。
1982年底杨廷宝老师不幸谢世,由齐康教授主持完善纪念馆的造型设计和建筑轴的群体设计以及纪念碑的设计。雨花台的风雨历史深深地感动着创作者们,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整个建筑设计创作历时12个年头,整个过程离不开江苏省、南京市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陈家葆同志的通力合作以及郑炘、孟建民、林维宁等老师的帮助。
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成玉宁、王彦辉等老师还对雨花台碑林进行规划设计,淳庆老师主持修缮了恽代英烈士殉难处建筑修缮工程。
红色光辉:
党史教育传承崇高志气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在雨花台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及江苏省首批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课堂。党和国家历任主要领导人都曾来雨花台凭吊。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东西长92米,南北长49米,中间主堡高度为26米。整个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1988年建成对外开放。纪念馆内陈列着雨花台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史料。他们当中,有党的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恽代英、罗登贤,有刘少奇的第一位夫人何保珍、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的妻子徐全直,有毛泽东介绍入党的毛福轩、曾任新四军秘书长的朱克靖、八路军359旅政治部副主任刘亚生等等。
1983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名。
1996年建造的忠魂亭位于中轴线最南端,是纪念建筑群的句号工程,由南京市30万共产党员交纳的特殊党费所建。站在纪念馆开放式的门庭中央,北望南跳,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等纪念建筑历历在目,忠魂亭以绿树为屏屹立于眼前。雨花台红色纪念建筑群,沿着南北中轴线上对称展开,巧借自然山水的形式结构布局,把建筑与四周的山冈,围合成了一个富有情感表达的纪念空间,历史、建筑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就像是一首用建筑的语言写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壮丽史诗。纪念建筑是人们情感的聚集,让我们铭记英烈们的英勇与牺牲,不忘对党的忠诚与信念,死难烈士们的业绩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图片来自网络)
部分图片为建筑设计时拍摄
信息提供:建研所党支部
东大建院党建学习平台
微信号|ArchPB-SEU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