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筑魂 |建筑学习中的党史教育02:梅园新村纪念馆



 前言

铁骨铮铮心可鉴,浩气冉冉志长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在飘扬的党旗之下,长期奋斗于国家建设的前线,也主持了多处红色建筑保护研究和规划设计。图纸化为实际的背后,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组织开展“红色建筑镌党史,实境党课筑党性”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通过梳理一处处建院师生参与的实例,凝练出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一砖一瓦垒筑起党史教育的万里长城。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用红色建筑讲好党史故事,以实境党课筑牢党性教育。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建筑学习中的党史教育——梅园新村纪念馆


 1946年夏,抗战胜利的曙光刚洒落在中华大地上不久,内战的阴霾便从天边悄然袭来。国民政府在胜利之后并没有考虑如何振兴国家,而是企图一手遮天,实行独裁统治。乌云已在彼时的首都南京上空聚集,而以周恩来、董必武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怀揣着和平发展、经世济民的理想,深入敌巢,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协商,史称国共南京谈判。梅园新村,这座位于南京总统府东侧的灯塔,不仅为当时的中国照亮了前景,也是我党峥嵘岁月的光辉见证。

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所处的境况可谓虎狼环伺,凶险异常,但代表团成员们并未动摇,仍旧坚定地执行党中央的指示。与此同时,我党同志也在国统区广泛地领导和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深刻揭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了朋友,教育了人民,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一次次奋起,赢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尊重历史,还原南京谈判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东端,1954年筹建,1960年起向外开放。19465月至19473月间,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是中共代表团在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机关驻地。其中,30号、35号是当年代表团领导成员周恩来、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邓颖超和南京局组织部长钱瑛住处,17号是代表团办事机构驻地。

(图片来自网络)

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接到委托,与南京市建筑设计院合作,承担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设计工作。由齐康院士带队,许以立、孟建民、曹斌、仲德崑共同参与设计。项目于1991年建成,工程规模2400平方米。纪念馆通过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和谐,使历史环境中的事迹得到建筑艺术上的再现,肃穆静思的氛围呈现出特定的历史意义。从内庭院到展厅,再下到梅园新村30号周恩来同志故居,全馆1170件珍贵文史资料,生动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革命风范,突出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业绩。透过一页页鲜见的文献档案,一帧帧珍贵历史图片,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守信仰、永远奋斗的精神风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纪念馆设计草图©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再现历史,展现亲近人民总理形象

周恩来同志的铜像以当年的历史照片——从容漫步走出梅园新村30号大门的照片为原型,体现了周总理坚定、沉着、机智、从容的革命家风度。铜像没有基座,仿佛正迈步向我们走来,表现了周总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的工作作风。周恩来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图片来自网络)


感悟历史,延续中华腾飞伟大理想

学史以明理增信,更贵在深思与践行。周恩来同志在青年时代曾经写下这样的寄语:“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如今我们终于可以告慰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们: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实现。而这一切,离不开共产党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离不开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的赓续。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展望未来,传承光辉党史红色力量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始终要将这股理想信念注入灵魂,这不仅需要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也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从而照亮未来的实践奋斗路,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串联起中华儿女的坚强纽带,凝聚起复兴征途的磅礴力量。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部分图片为建筑设计时拍摄

信息提供:建研所党支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