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丨“丁蜀实践——当代中国小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 学术研讨会与展览

活动预告丨“丁蜀实践——当代中国小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 学术研讨会与展览





学术研讨会


参与方式&直播信息


直播时间
2021
424

14:00-17:30(北京时间)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直播间地址

http://live.bilibili.com/22361350


Bilibili直播间ID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学术召集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研讨嘉宾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建筑学报》主编

张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陆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鲁安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黄印武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刘大威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郦雅芳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与基础研究处处长


参会嘉宾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团队

陈薇、韩冬青、葛明、鲍莉、李海清、唐芃、沈旸、朱渊等

宜兴市及丁蜀镇政府管理团队

宜兴市副市长 马钟

丁蜀镇政府党委书记 钱靖

宜兴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副局长 贾俊

丁蜀镇政府党委副书记 伍震球


学术主持

沈旸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同期,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宜兴市丁蜀镇政府联合主办的“丁蜀实践——当代中国小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展览也将于4231500在宜兴丁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幕,展期2021423-523日。


    展    览   

展览名称

丁蜀实践——当代中国小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


展览时间

2021423-523


地点

宜兴丁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主办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宜兴市丁蜀镇政府


策展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唐芃,沈旸



丁蜀实践简介


丁蜀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包含蜀山、南街、西街、东街和北厂等。其中,古南街东依蜀山,西临蠡河,背山面水,地形高低错落,是宜兴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古南街原长近千米,现约400m,宽 2.43.4m,路面全为长1.4m的整块花岗岩条石铺砌,石条下为街道的下水道。街道建筑多为1-2层砖木结构的商业店面 , 面阔一般不超过三间。建筑因街道走势呈东西向布局,主入口面向主街,风貌形态保存基本完好,具有原真性、完整性、依山傍水生活生产一体化的独特性。


 ▲古南街鸟瞰


由于历史久远,街区房屋年久失修、破败残缺、设施落后,南街已无法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同时,作为生活性街道又缺乏配套的现代市政设施。古南街失去传统魅力的同时,也面临居民改善生活品质的压力,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就成为古南街复兴再生需要均衡思考和研究的巨大难题。


东南大学设计团队对此开展了近20年的研究。2004年和2011年,陈薇教授曾二度主持完成“宜兴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将山水形态、紫砂文化融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形态架构的载体中的规划策略;明确了保护山水环境格局、街巷系统的空间格局,保护“河绕山转、街随山走、河街并行”空间格局的规划理念。


结合科技部课题,团队将研发的一系列创新技术应用于古南街的保护、整治和改造,同时根据不同的街道段落采用了分类指导的规划设计方法。古南街南向出入口位置曾经建有紫砂生产工厂,后拆除,现为具有政府产权的公共区域,与外部城市道路衔接,这一部分需要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并实施。古南街中段和北段的建筑产权为百姓自用,目前仍生活着不少原住民,他们自发改造房屋并开设小型手工艺作坊、艺术品商店和茶社等,生产生活形态丰富。这部分区域可鼓励居民自发建设,不采用统一的规划设计,只规定部分控制导则引导居民建设。具体技术包括:1)性能化导向的保护规划编制方法;2)“联体 - 共生”结构安全性提升技术;3)建筑功能与性能一体化提升技术;4)面向实施的传统建筑营造导则和实物构件示范。


在丁蜀镇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下,东南大学设计团队先后完成了“蜀山古南街旅游与功能策划”,“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立面整治与风貌提升”,“宜兴蜀山古南街管网改造工程”等具体实施导则与设计方案以及十余处示范工程。目前,街区建筑和空间节点的修缮与改造还在持续进行中。


 ▲总平面

张家老宅改造

▲ 蜀山展示馆

▲ 得义楼茶馆

T字房

▲ 水龙宫便民设施

 ▲练泥池茶室

 ▲展览现场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学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