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展卷 水绿交融 共塑未来|2021风景园林学本科东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圆满举办




【导读】2021年,东南大学与北京林业大学首次联合开展毕业设计,主题聚焦“杭州市三江汇‘未来城市’绿心公园规划设计”,毕设开展过程中受到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鼎力支持。64日,终期汇报在线上如期圆满举办。此次汇报两校间就毕业设计成果进行了充分交流,与会专家们也从专业角度给出精彩的点评与指导。


【选题背景】当代世界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坚持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作为研究性设计课题,本选题与国家现实需求紧密结合,直面未来城市发展的前沿问题。杭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而三江汇区域是杭州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地带,历史上该地是“富春山居图”的开卷之地、吴越文明交织之所。2019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杭州主城区要做好‘东整、西优、南启、北建、中塑’五篇文章”的要求,三江汇作为南启篇章中的重要节点,在杭州城市的未来发展中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作为杭州市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新时期三江汇地区将承载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营城模式、“未来城市”实践的杭州样本。推进三江汇绿心公园的规划,是杭州面向生态文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样板、建立“两山理论”转换通道、对中华营城智慧与三生空间相匹配的山水城市实践的又一次独特探索。

在国土空间规划为先导的当下,该毕业设计选题试图突破以往风景园林专业主要聚焦于中小尺度景观规划设计的局限,走向大尺度景观规划、景观策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

本次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副院长郑曦老师主持。

【致辞】

致辞人:成玉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系主任


成玉宁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东南大学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毕设活动的第一年,希望借此为两校师生创造交流机会,搭建沟通平台,共同探讨对未来城市发展前沿问题的共性认识和不同对策,为杭州建设“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贡献智慧。三江汇片区在杭州是个特殊的存在,天造地设的环境决定了这个片区不一定走传统城市规划老路,也不可能延续原有城市功能至上的开发模式。杭州提出三江汇片区蓝绿空间占比需大于60%,远超传统意义上园林城市所需的30%,这种研究大背景要求方案采取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新模式,突出生态价值,强调统筹发展。而本次课题涉及的绿心公园则是其中三江交汇、洲岛密布的小片区,是位于大的“未来城市实践区”中的“绿心公园”。这样的背景定位需要同学们在方案中做出新的解答。本次设计课题由两校师生在此地共同打造“未来城市绿心公园”,应当充分利用既有自然资源条件,优化城市生态系统,让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规律实现城市的和谐统一。同时,将三江汇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杭州范本,以“城市即公园、公园即城市”为愿景,在三江汇地区打造具备未来场景的实践空间。这次请到业界专家学者参与到联合毕设的中期及最终答辩的点评环节之中,以此加强院校之间以及与一线工作者的交流,促进风景园林学教育的开展,预祝终评取得圆满成功。


致辞人:郑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副院长


郑曦教授指出,本次两校联合毕业设计课题提供了很好的引领意义,对两校师生都具有较大的启发性。杭州是数字经济、社会人文、山水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的城市,课题选在杭州三江汇地区,对于两校的师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次课题的关键词首先是“未来”。三江汇地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城乡过渡区域。在风景方面,它形成经过人工整理的水网、农业体系和在传统农业主导下的景观风貌,以及义桥片区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工业化时代的肌理。如果未来城市以数字、智慧为主体,三江汇则是未来城市的中央绿心,在未来城市的概念下,未来城市的中央绿心应当是什么样的,要在研究周边产业格局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其次是“绿心”。“绿心”的意思是汇聚,更健康的环境、智能智慧的系统、碳中和体系,运用传统的生态智慧去调蓄雨洪的韧性系统等,这些系统共同催生着未来城市中的绿心概念。需要探索一种跨越农业和工业体系的城市和乡村的形态,一种未来社区的形态,一种聚集了休闲、生活、健康、韧性、减碳的新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形态及其绿心。最后,郑老师预祝本次终期汇报取得圆满成功。



【受邀点评专家】

(以姓氏笔画数排列)

刘志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璐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赵兵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


戴德胜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东南大学方案】

水绿交融 创智乐活

规划方案鸟瞰图

东南大学团队的方案主要分为前期研究、专项研究与专项设计、总体规划与重点地段设计四部分。围绕“什么是未来城市,什么样的未来城市适合三江汇”的核心问题,以生态、产业、交通、场所四大专题为主线,在对其进行详实问题分析、精准策略落位与科学集成评价的基础上开展规划设计。以期塑造出保育本底、绿色发展的生态之城;因地制宜、融合发展的融创之城;智慧出行、便捷生活的智行之城;活力创智、乐山乐水的乐活之城。

总体设计思路


项目亮点

1.现状梳理:综合利用数字化景观分析手段,对场地展开多维度的科学集成评价】

针对三江汇目前所面临的生境破碎、产业结构落后、交通不便、场所风貌混杂等现状问题,提取生态、产业、交通、场所的相关要素对场地进行参数化集成评价,分别采用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未来产业承载力分析、OD成本矩阵、场所风貌量化分析技术方法对以上四维度加以逐一集成评价;并通过评价重分类,叠合四维度分析结果形成最终指导规划的场地开发潜力综合评价图。结果表明,东江嘴开发强度可以相对较高,可引入新的产业和活动,激发场地活力;长安沙以保护为主,宜对于核心区域进行风貌整理和更新;义桥的开发重心集中于东南边缘地区,腹地则仍然延续和更新原有的产业及肌理。

场地开发潜力综合评价图


2:策略指引:遵从科学集成评价结果,结合前沿经验为场地提供创新策略举措】

在科学集成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状问题融合国内外前沿经验,提出生态、产业、场所、交通四个方面的对应策略举措。

01 构建生态安全 形成可持续体系

生态方面,为解决良好的生态基底与未来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整体低影响低介入的开发模式,两步走的治理手段。第一阶段以构建生态安全为目标,对场地进行治理和修复;第二阶段以形成可持续体系为目标,编织蓝绿系统,采集和利用场地能源,形成自循环系统。

左图:第一阶段 维护生态安全,右图:第二 阶段 形成可持续体系


02 融合多元产业 智慧发展模式

产业方面,为解决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与未来产业升级需求之间的矛盾,应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多产业融合,提出GCSA“农业+”的智慧发展模式。通过将智慧产业与农业结合,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缩短产业链,形成产业自循环。

GCSA“农业+”智慧平台


03 生态复合产业 时间叠合空间

场所方面,为协调场地肌理与未来功能活动的矛盾,提出打造生态复合产业的综合形态模式:城郊风景。以时间叠合空间,将场所的塑造策略分为时、空两大类型,形成支持活动空间的景观+都市的形态系统和以时间要素为主叠加的事件系统。

 

左图:生态复合产业,右图:时间叠合空间


04 生态导向设计 智慧结合慢行

交通方面,为协调场地的通过性与停留性的矛盾,基于生态与产业的策略构想,提出承接特色交通、构建生态导向的交通设计系统、发展智慧慢行系统三大承接策略。以实现内通外达、智慧多元为目标,依据上位规划将绕城高速改线为隧道下穿,完善道路等级系统,引入水上巴士和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结合产业、文化、生态、交通3种特色交通组织方式,以特色骑行与智慧公共交通结合的江堤环带、以生态林带与智慧交通结合的景观道路、以交通、公园、生态湿地、特色活动结合的高低线公园。

以生态为导向的交通网络系统


3.方案生成:建构以智慧运维平台为依托,六大体系为支撑的“绿心公园”新范式】

01 方案生成

方案生成过程

设计在生态、产业、场所和交通方面采用不同的保留与改造策略。在保留原有蓝绿空间本底的基础上,对于现状水域、绿地系统及廊道加以整合优化;改造原有村落,注入新型业态,重塑村落活力;延续原有重要对外交通且对高架进行生态景观化改造,引入多种智慧交通模式。

规划总平面图


规划方案充分尊重生态本底,在梳理水网、整合绿带、保留农田的基础上,置入特色公共空间,形成丰富交织、循环供能、活动承载力强的蓝绿系统;绿地复合产业,引入GCSA“农业+”新型智慧服务,形成未来公园产业发展新范式;更新场所风貌,保留特色风貌,更新门户节点,形成疏密有致、尊重自然基底、功能分布合理的场所体系;创新交通模式,城市便捷快速交通与智慧慢行系统相结合,街道与景观结合形成特色游步道系统,构建层级丰富、体系完整的交通网络。
02 空间结构

方案形成双轴联动、三核共生的总体结构。以长安沙为绿核,一条生态绿轴贯穿东江嘴与义桥片区。东江嘴与义桥片区的产业依托智慧交通布局,互相联系形成智慧产业发展轴。三核则由东江嘴新型农业创智核为场地提供经济支撑,长安沙生态核为都市绿肺,义桥艺术文化核传承场地文脉、提供文旅资源。

规划总体结构图


03 支撑体系

在总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生态、产业、交通、场所、游憩、智慧六大体系进行了专题深化。

规划六大支撑体系


4.重点地段:创想绿心公园美好未来场景,为三江汇启动区建设提供规划指引】

综合核心设计目标、规划理念以及开发时序,选择三江汇绿心公园的三个片区作为重点地段展开详细设计,为指导绿心公园启动实施提供规划指引。从生态与交通出发,选取东江嘴场地内现有高架进行绿色改造,缝合场地、激活基础设施,形成公共开放的高低线未来公园。高低线未来公园采取多层互动、周边渗透、活动串联、体块置入、蓝绿交织等策略,复合周边生态基地特色,挖掘活动潜力,综合改造为生态、公共的高架公园。

左图:农业集市段高架桥上空间,右图:农业集市段高架桥下空间

从场所出发,选取东江嘴南部现有村落进行有机更新,打造原住民与游客共生的、具有丰富活动体验的旅居小镇。旅居小镇选取东江嘴南侧临近码头和大型工业建筑遗址的吴家村区域,与原住民共生,进行有机更新与场所营造。

左图:新农业试验区,右图:文化艺术街区

从产业出发,选取义桥北部打造智慧农业博览园。综合考虑浙江省特色农业资源、以及规划中所提出的山水生态活动带,将具有特色产业节事加以落位、实现农业用地有机更新的农博园。以自然为基底,义桥农博园进行了GCSA特色农业模式的产业落位,旨在打造杭州市十三个区县的新型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业旅游先锋区。

左图:萧山啤酒迷你工厂,右图:坚果课堂


【北京林业大学方案】

三江展卷 古今交汇 城野共生


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围绕生态基底、公共生活体系和区域风景文化三大议题开展了详实了前期研究,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规划方案设计。北林团队绿心公园的总体定位为:三江展卷,古今交汇,城野共生,具体体现为构建蓝绿交织,生态激活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有机链接,杭韵诗居的低碳生活实践区;山水入城,三江展卷的风景。

规划结构推导图

规划平面图

鸟瞰图

分区规划结构(从左至右依次为:东江嘴、长安沙、义桥)


01 蓝绿交织 生态激活 如何营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绿心?】

打造弹性江岸,保障防洪安全;

完善场地水网,消纳雨洪径流;

营造活力生境,保护物种多样。

水文方面,依据上位规划的江岸防洪标准,部分区域进行退堤处理,以20年一遇洪水水位为参照设计滨水弹性空间,结合开辟多条泄洪通道扩大行洪面积,并依托其创造多样的滨江生境。进一步拓宽行洪面积,创造多样生境。内部水系部分则通过对潜在径流和易涝区域的识别,结合现有水网系统完善农田和聚落的排灌体系,并构建山--江相连的区域水网系统。

--江相连的区域水网系统构建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三江汇地区的本底。针对规划中林地、滩涂、湿地等多样生境类型,提出不同策略以优化生境条件,构建多元生态系统,最终形成了约1.8平方公里无人林地生境天堂,约2.8平方公里的兼顾科普功能的弹性滨江湿地,约33.84公顷的河滩生境保护区,总长约为23.7公里的带状公园系统以及保留了约5.2平方公里的农业片区。

生态规划结构

02 有机链接 杭韵诗居 如何打造一个驱动未来城市发展的活力绿心?】

融合蓝绿空间,建立人本视角的宜居街区;

依托三江汇整体交通规划,引入多元的出行方式;

承接周边产业,辐射形成完善的公共活力场景。

规划保留了场地中原有体现区域多元地域景观特征的多样聚落类型,并结合周边规划产业引入新的场地触媒点以活化这些社区。此外,区域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构建了多样的公园系统和绿道体系,形成了多样的公共生活场景,以满足原住民、市民和游客的公共生活需求。

左:社区分布及可容纳人口,右:聚落类型及分布

市政交通方面,规划利用多种出行方式构建场地与外部连接的交通体系,内部则结合产业规划对场地的现状交通进行改造与完善;慢行交通由步行与自行车系统共同构成,通过三种主要道路类型连接各个公园绿地,并形成不同场景特征;水上交通主要为轮渡线路及水上巴士游览体系的梳理,三江四岸的连接保留了轮渡形式,并在现状基础上增加了湘湖渡口。

慢行体系规划

03 山水入城 三江展卷 如何再现一个远山近水层次分明的诗画绿心?】

依托自然本底书写“十景”新篇,利用场地遗存发扬历史文脉;

重塑湿地—人居—远山的山水层次,打造独具富春意蕴的风景画廊。

区域风景文化方面,规划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从区域相关的诗文和山水画中提取了对应的风景主题,并进行现代生活场景的转译,以此为基础打造了多样的区域风景体验和城市节事活动。

三江汇十景

除此之外,还对绿心公园各个部分的进行了详细设计。东江嘴的详细设计地段为:编织生态活力线的袁浦三江高架公园,存在场地记忆的滨江桩基公园,注重未来康养景观的东江嘴未来森林公园。长安沙重点设计区域为:分布鸟类的三江汇生境天堂岛,用于生态文明展示的长安沙自然教育体验园。义桥的重点设计区域为:构建区域水系和多样公共体验的义桥江嘴湿地公园,多孔义桥未来农业园。


 1.袁浦三江高架公园修复高架下层生境、林带,采用车行涵洞、生态涵洞、密林生境、灌丛生境、水域生境等策略,营造复合生境。高架公园上方构建艺术展场、体育运动、江上森林等连续多样的线性公共生活长廊。

 2.滨江桩基公园保留历史沿革与场地记忆,改造原有工业遗址,激发场地记忆,采取点线面三层次要素塑造景观结构,建成文化博览园区。

 3.东江嘴未来森林公园利用退堤与现有地形塑造景观,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康养服务,打造公园康养体系。

 4.三江汇生境天堂岛基于淹没和洼地分析,开辟洪道,结合鸟类生物适宜性评价以低干预介入生境,在减少干扰的同时满足游览、观测、科普等功能。

 5.长安沙教育体验园延续总体规划中的环岛绿道、科普体验廊道,结合自然基地营造丰富多样的体验性景观,联系并活化原住区,打造长安沙生态文明展示门户。

 6.义桥江嘴湿地公园根据现状高程设计泄洪水道,对高敏感区域实现退耕还滩,退鱼还湿的生态化改造,提高生态安全系数。

 7.多孔义桥未来农业园构建集生态水网、田园旅游、产业示范、智慧农业与绿色人居于一体的未来农业公园,创造当地特色游憩体验,实现未来化可持续。


【专家点评】
张璐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两校同学都做了许多工作,都有比较完整的前期调研成果,对现状的理解也比较深入。规划的布局相对合理,对蓝绿系统的保护都做的都比较出色,该关注的问题也都有注意到。这个设计课题是一个定位高起点、高站位、高质量、国际性的毕业设计课题。由于场地的本身具有的农业属性,设计研究时需要强调其限制性因素,首先要格外注意基本农田红线,如何利用可建设用地把三江汇未来城市打造好,抓大放小,有的放矢;第二要关注场地蓝线保护,在不影响防洪、行洪的前提下,打造特色堤岸空间与生态廊道,建设集生态保护、农田发展、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未来城市;第三,由于三江汇地区的地理隔离,设计中应如何打破这种隔离,统筹资源,将这里建设得更好;最后是交通,怎样使内部交通连接起来,与高架桥的高低线公园形成互动。


赵兵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

祝贺两校联合毕业设计取得圆满成功,两校同学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也做出了各具特色的方案,代表了全国景观学科本科教学的未来导向。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北林的方案更像一个绿色大花园,而东大更像是未来城市。课题强调“未来城市”,未来象征着“打破孤岛”,不仅是打破场地的三岛地域上的分隔,如何统筹三岛资源;更重要的是打破学科孤岛,不要被院系所束缚,风景园林学科应有一个总体的意识,请各专业的专家进行课题指导,使产业、生态、历史人文、交通等要素既立足于自身特色又彼此相辅相成;还有就是要打破历史的孤岛,更多关注到富春山居图,也就是山、居、人的和谐共生,使方案真正表达出地域文化特质,提高竞争力,打造山水、人居和谐的富春山居未来城市。


戴德胜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这个毕业设计的项目选题十分庞大和困难,但两校同学的成果都体现出国家一流高校风景园林学科的顶尖水平,基本功十分扎实。也能看出两校指导老师在背后都付出了很多。总的看来,这是一个思考大于表达、研究大于设计的选题,两校同学的方案都十分具有景观张力且各有特色,从设计到汇报都十分出色和精彩。希望这个课题能引起同学们更多的思考,更高站位的去定位这个课题,更关注城市与人的关系以及本地块与城市结构的关系。从更大范围看,应该更关注与周边区域甚至是城市的关系;更关注这里的产业问题,如何融合一二三产和旅游,场地在用地、产业、生态到底处于什么定位,如何实现与周边用地的联动以及未来如何发展;要更关注地域特色、动植物资源、文化历史资源要怎么融合到方案中,使方案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刘志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

这个毕设选题很合适,从场地设计过渡到大尺度规划,对同学们都十分具有挑战性,但两校同学完成得十分出色。两校的风格也各有特色,东大更多是从社会系统思考和介入,北林同学更多基于场地的自然系统的态势去切入,这种碰撞可以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场地的规划定位是一个公园,公园的面貌要怎么去体现,因为场地处于风貌混杂的地带,现有场地集中了农田、工业、民居、山体多种风貌,所以课题在研究和设计中,应格外关注如何把握场地整体风貌和各因素的配置,想要突出或强调怎样的风貌特征。


【总结】

各位专家点评结束后,郑曦教授代表两校指导教师感谢专家们的精彩点评,感谢两校同学们和指导教师的辛勤努力。郑老师指出,本次课题场地条件复杂,超出单一专业所能驾驭的范围,表明未来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在多专业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希望同学们立足本专业特点,开阔视野,通过多体系协作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使设计场地面向未来,在产业、人居、环境方面皆有更优发展。也希望两校能在此良好基础上携手合作,由两校师生共同探讨更多、更复杂的城市问题,未来能够一起为行业发声,为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美丽人居事业做出更多贡献,将是联合毕设最重要的意义。

【附:联合毕设教师与学生名单】

东南大学团队成员

学生:

顾佳 孙海若 李明慧 顾芗 沈江瑶 周馨怡 李子晗 齐磊 史昕旎

指导教师:

成玉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 
徐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
成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


北京林业大学团队成员

学生:

宝妍 程哲 董力玮 李怡啸 张欣怡 张颖 赵鹤鸣

指导教师:

郑曦,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张诗阳,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


致谢:在此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各位师生、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位领导在本次联合毕设中给予的诸多帮助与支持,愿未来持续展开精诚合作与密切交流。

撰稿人:顾佳 顾芗 孙海若信息提供:景观学系党支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