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筑魂 |建筑学习中的党史教育:06杨根思烈士陵园




 前言


铁骨铮铮心可鉴,浩气冉冉志长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在飘扬的党旗之下,长期奋斗于国家建设的前线,也主持了多处红色建筑保护研究和规划设计。图纸化为实际的背后,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组织开展“红色建筑镌党史,实境党课筑党性”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通过梳理一处处建院师生参与的实例,凝练出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一砖一瓦垒筑起党史教育的万里长城。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用红色建筑讲好党史故事,以实境党课筑牢党性教育。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杨根思烈士陵园。



建筑学习中的党史教育

杨根思烈士陵园  



追思历史,缅怀英烈

朝鲜长津湖畔小高岭阵地,杨根思命令全排仅存的两位伤员:“你们先撤退,阵地交给我,我在阵地在。”目送战友撤离后,独自一人坚守阵地的杨根思,抱起阵地仅存的一个炸药包,冲入敌军群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阻击敌人南逃的任务,年仅28岁。

杨根思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心中对旧社会充满仇恨,得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就下定决心跟党走。入伍后,他把这种信念转化为苦练军事本领的动力,坚信只要时刻遵守党的决议、指示,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9501129日,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南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与群敌同归于尽,用生命保住了小高岭阵地,为夺取第二次战役胜利立下卓越功勋。朝鲜政府在长津湖畔修建了一座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杨根思参加新四军后历任华东第1纵队第1师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副连长、连长。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历次作战中,他英勇顽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荣立大功一次,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他先后被评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荣获“爆破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等称号。


敬仰英雄,永立丰碑

 1951年,杨根思家乡人民自发在杨根思的出生地江苏省泰兴县杨货朗店筹资建设杨根思烈士祠。占地仅120㎡,四周栽植松柏,寄托哀思,逢纪念日供各界人士前来祭祀。195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杨根思烈士纪念祠,敬立了纪念碑、新建纪念堂、事迹展览室等建筑物,占地面积27652㎡。

1980江苏省人民政府批专项经费,将杨根思纪念祠改扩建为杨根思烈士陵园,由东南大学建筑大师杨廷宝、齐康主持设计。建筑物为古典式大屋顶结构,呈梯式拾级而高,规划控制面积为101338㎡,现占地建筑面积为39102㎡,其中建筑面积4380㎡,除后殿为砖木结构,其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风格和谐,独具一格。园内有纪念碑,有纪念堂、吊唁厅、陈列馆各一幢,有巨型雕塑一尊,纪念广场一个,衣冠冢一座。

陈列馆内有为宣传烈士事迹出版的各种书籍、图片和遗物等。陈毅元帅敬题的“杨根思烈士碑”六个大字苍劲有力,背面向人们叙述了烈士的生平事迹;中央美术学院张世椿设计的一尊巨大的烈士塑像再现了杨根思牺牲时的壮烈情景;陈列室正面悬挂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杨根思烈士纪念馆”横匾,介绍了杨根思的成长历程和烈士生平事迹、烈士遗物以及朝鲜赠送的奖旗、勋章和金日成馈赠的礼品等40件(套),其中三级文物12件(套):杨根思照片、酒具、军人优待证、私章、钢笔、烟盒、绸布料、方巾、手绢、围巾、功劳奖状、塑料雨衣。中间的碑亭留下了彭德怀元帅的石刻墨宝:“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杨根思烈士永垂不朽”;园后部工字殿纪念堂及圆丘式衣冠冢显得格外壮观。陵园四面环水,园内青松挺拔、翠柏葱郁,草坪内鲜花簇拥,芳香沁人,环境典雅优美、庄严肃穆。



精神彻耳,继往开来

习近平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在战场上,他喊出铮铮誓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长津湖畔的硝烟已经散去,“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依旧响彻云霄,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前赴后继,以大无畏精神奋勇前行的动力源泉。


部分图片为建筑设计时拍摄

信息提供:建研所党支部




东大建院党建学习平台

微信号|ArchPB-SEU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