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城市空间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促使建筑开始向“上”发展,催生了大量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形式——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建筑工程技术进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近年来,一些城市脱离实际需求,攀比建设超高层建筑,盲目追求建筑高度第一、形式奇特,抬高建设成本,加剧能源消耗,加大安全管理难度,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现实问题(如大量空置、环境污染、城市热岛、高碳排放量等)。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规划建设管理超高层建筑,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于2021年10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
我国典型超高层建筑(大于500米)列举
1 超高层建筑的现实价值
超高层建筑作为结合了社会需求、科技进度、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要素的产物,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集约化利用土地。超高层建筑作为缓解城市高密度人口和土地利用紧张的建筑形式,其在集约化利用城市空间(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有限土地资源,增加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层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提升日常工作效率。超高层建筑具有功能混合性等特征,并与周边城市功能配套、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超高层建筑周边城市小范围空间的功能混合使用,进而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
——强化城市地标意象。由于超高层建筑在整体城市空间形态中所具有的突出地位,以及在城市视觉图景中的特殊效应,使得超高层建筑通常成为城市的地标,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一座城市的人文、风貌特色。
——推动建筑科技进步。超高层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先进装备以及智能化等多个学科,每次阶段性的革新和进展都离不开一种或者多种先进科技成果。城市社会对于超高层建筑不断产生新要求,对于推动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中国超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超高层建筑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发展较为迅速。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超高层建筑所占全球总数比率超过61.5%(截止2020年),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超高层建筑的国家。目前,我国已有建成的200米以上建筑1126栋,涵盖了国内80个主要城市。拥有已建成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十座城市分别为:深圳(287栋)、上海(165栋)、重庆(126栋)、广州(119栋)、武汉(97栋)、沈阳(86栋)、成都(82栋)、南京(59栋)、天津(55栋)、南宁(53栋)。可见,城市超高层建筑总数与城市GDP紧密相关,超高层建筑数量前十名城市基本是全国排名前十名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省会城市以及GDP过万亿的经济强市。
在国内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的同时,建成后的空置率也逐年增加。戴德梁行等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一线城市超高层商务建筑的平均空置率在10%左右,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进入2020年后,空置率进一步升高,深圳超高层商务建筑的空置率为24.6%,同期上海的空置率为21%,北京是13.8%,广州为5.2%。广西南宁市的平均空置率在2019年底时就已经达到了54.3%。按照国际标准,空置率达到20%以上,已经属于较为严重的建筑房产过剩。因此,在正确看待超高层建筑在土地集约利用、强化城市形象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需对其建设进行有效管控。
基于已建成超高层建筑数量(> 150m)和四大城市超高层建筑空置率
3 当前我国超高层建筑的主要问题
在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的同时,其在建筑空置率、建筑物理环境、建设运维成本等方面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
——超高层建筑“一味攀高”的发展模式。忽视城市现状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味攀高”,大量建设超高层建筑,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如生态健康、精致宜居)的趋势不相符合。
——超高层建筑建设、运维成本“双高”。超高层建筑通常在城市中心区等核心地段进行建设,并由于其复杂特征需要采用特殊的设计、施工和运维技术,其全生命周期成本投入远高于普通建筑。特别指出,超高层建筑高度高且体量大,其内部系统(如空调通风、给排水、垂直升降等)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超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超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空间微气候环境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如玻璃幕墙反射产生的光热污染,热量集中排放产生的强热岛效应等,城市空气污染等。
——人们对超高层建筑美学观赏态度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看重城市所具有的、能够反映当地独特人文景观特色的风貌独特性和特征可识别性,而非一味攀比新高度的超高层建筑。
另外,时代背景下城市内部工作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如线上工作),也使得超高层建筑在时代转型下面临着重大挑战。
4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管控建议
超高层建筑在城市总体发展、城市图景风貌呈现、城市功能混合和土地集约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不依据城市发展条件,盲目“攀高”建设超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环境、景观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因此,需要对超高层建筑进行有效管控和引导,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地建设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建设需要结合城市的现实情况谨慎决策,着重考量经济发展状况、人口规模、功能复合程度等要素。特别是中、小型城市以及大型城市的一般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发展需求、经济发展条件,城市地形条件等,适可而止地建设超高层建筑。另外,超高层建筑的建设需要结合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如消防、台风、地震等)进行全局统筹。例如普通城市的消防车消防可及高度大多不高于50米,难以应对100米乃至150米的超高层建筑火灾,超高层建筑的规划建设必须同防灾能力相匹配。
——超高层建筑整体优化布局。超高层建筑对于整体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周边城市环境具有较大的直接影响效应。因此,在设计、建造和运维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考量,从城市视觉观览效果、城市空间形态、城市抗灾抗疫、城市环境品质、人员舒适健康、低碳节能等多个维度对超高层建筑的选址进行合理布局。
——发展低碳、健康、智能型超高层建筑。在国家“双碳”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超高层建筑在设计、建造和运维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并纳入前沿的绿色低碳和健康建筑技术等,降低建筑本身能耗和碳排放,保障室内人员的安全、健康和舒适需求。同时结合大数据、数字传感器、先进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加速建设及运维智能化,促进超高层建筑契合时代特征并提高总体性能。
低碳、健康、智能型超高层建筑
——深化和完善超高层建筑评估和论证体系。深化和完善超高层建筑的评估与论证体系,可在我国现有的标准规范和评价方法基础上,针对超高层建筑特性发展一套切实可行的量化评估方法,为其论证和审批等程序提供坚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