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活动时间:2022年5月15日 14:00 — 18:00
学术主持:童明 教授
学术指导:朱雷 教授、李华 教授、葛明 教授
解析人:
甘 昊 | 延晖馆 / 新生俱乐部
蒋梦麟 | 公教新村 / 中央体育场
张映乐 | 嘉陵新村圆庐
张 旭 | 和平宾馆 / 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
朱昊昊 | 沙塘园食堂 / 招商局候船厅
研讨嘉宾:
顾大庆 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
黄居正 《建筑学报》执行主编
柳亦春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
陆文宇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
王方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风建筑主持建筑师
王 辉 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创建合伙人
王 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赵 辰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庄 慎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
直播二维码
B站 东南大学直播间
https://live.bilibili.com/22255700
2022 年 5 月 15 日 14:00 — 18:00
作为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实践典范,杨廷宝先生接受过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教育,也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对中国古典建筑做法深为熟谙,形成了广博渊深的学术造诣和坚实醇厚的创作素养。
在职业生涯中,杨廷宝先生在天津、沈阳、北京、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从事了大量设计实践工作,完成了众多名载史册的建筑作品。由此凝练而成的,是他作为一位建筑师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杨廷宝先生一生所创作设计的建筑项目,在功能需求方面种类繁多,在环境条件方面复杂多变,在建造技术方面千差万别,其中既包含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公共建筑,也包含体现社会民生的普通建筑。
人们对于杨廷宝先生建筑作品印象深刻的,较多集中于体现中国建筑固有风格的“官式”建筑,然而他在不同类型建筑设计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与策略方法却更加令人值得关注。
“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 展览现场©️沈熙
“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 展览现场©️沈熙
为此,“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展览专门选择了若干“非典型性”的建筑作品进行解析,其中包含有体现城市居住与集体社会生活理念的南京公教新村、体现对于场地关系进行娴熟处理的重庆嘉陵新村圆庐、在功能组织与结构布局方面极具现代特征的北京和平宾馆、南京延晖馆、**新生社、招商局办公楼、沙塘园食堂等。这些作品不仅显示出杨廷宝先生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形环境中娴熟从事建筑创作的高超技能,而且也体现了他创新的设计理念、敏锐的应变思维、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呈现出他作为一位与时俱进的现代建筑师的胸怀。
杨廷宝先生曾说:“我对建筑的看法,完全是根据我求学时期所形成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又进一步感觉到,搞建筑设计工作,需有广泛一些的常识;认为建筑设计是多方面问题的大综合、大协调。建筑师应能处理随时发生的各种矛盾,不但在设计过程中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他的工作等于是抓总。”
“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 展览现场©️沈熙
在这里所谓的“抓总”虽然是工作中的习惯用语,但也鲜活体现了他对于建筑设计本质的理解:“抓”是一种瞬时性的操作,“总”则是这一瞬时操作的目标,其本质意图应当是一种协调与综合,将在建筑设计中所存在的多元性进行叠合。这样一种思想姿态,使得他在建筑创作思想与方法上总是能够不断创新,设计出品质高逸的作品。
杨廷宝先生认为:“建筑是有双重性的,它是融化应用科学与应用美术而成为一种应用的学问。”建筑的局部如何可以被整合到一起?这可能是一个技术问题;建筑如何可以整合成为一个完整而均衡的系统?这是一个艺术问题。这两方面的凝聚需要一种当下性的意识觉知,以及对于在场性的领略和操作。
“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 展览现场©️沈熙
杨廷宝建筑作品解析与研讨会将针对九件建筑作品进行阅读,着重探讨其中的建筑设计思想与方法。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杨廷宝先生从不拘于某种形式化的固定法则,而是超越表面性的式样风格影响,时刻应对具体的场景,本着现实主义的精神投入到建筑创作中,从而使建筑实践变得活跃和生动,所形成的建筑作品也就更加纯正而经典。
嘉陵新村圆庐
设计/建成:1939/1939
建筑面积:419㎡
建造地点: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新村193 号
抗战时期建于嘉陵新村,为孙科寓所,与当时的嘉陵新村国际联欢社毗邻,依山势而筑,形成了极佳的地形建筑。
该建筑造型别致,视野开阔。平面由内、外同心圆组成,内圆直径为7米,外圆直径为17米,建筑面积419平方米。主入口依地势设于二层,二层平面内圆为起居室,并有楼梯可下至底层;外圆各房间围绕内圆呈放射形布置:入口门厅两侧各为会客室和餐室,其余用房为卧室和书房。在餐室外侧延伸出“一”字型平面,为厨房和工友室。内圆顶部设气楼一圈,以解决采光和通风。底层内圆为园厅,因无直接通风,为此在天花板上均匀设置六个通风口,经上层管道拔风换气。
南京延晖馆
设计/建成:1948/1948
建筑面积:1000 ㎡
建造地点: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园8号
延晖馆又称孙科公馆,场地较为宽敞。前院开阔,东、南两面是大面积草坪和树丛,环境幽深恬静。建筑入口朝西北,采用玻璃砖作墙面,使门厅光线明亮而柔和。底层布置大客厅、餐厅、会客室、书房、客房、厨房等。二层主要为一间主卧室,三间次卧室及小厅、卫生间。延晖馆房间颇多,但布局灵活,功能分区明确,主、辅流线互不干扰。主人使用的所有房间均有良好的朝向和景向,是现代设计风格的佳作。由于当时尚无空调设施,在大客厅和主卧室两个屋顶上设水池,水位由大浮球阀自行控制,不但可满足室内保温隔热,而且有利于屋面的保护和防渗漏。
**新生社
设计/建成:1947/1947(已拆)
建筑面积:3000 ㎡
建造地点:南京市玄武区小营
**新生社是一座功能综合性建筑,中部为二层,南北两翼各为一层。平面采用十字形布局,中部以交谊厅、音乐厅、餐厅、冷饮4个主要公共性空间,围绕入口门厅向心布置,它们之间既可分隔,亦可相互流通。南翼为空间高大的大礼堂,与其他活动用房适当分隔,也可单独对外出入。北翼为厨房、备餐、工友室等后勤服务用房。二层为住宿区。建筑外观简洁明快,形体组合自由。
和平宾馆
设计/建成:1951/1952
建筑面积:7900 ㎡
建造地点:北京市东城区金鱼胡同3 号
和平宾馆位于北京金鱼胡同和西堂子胡同之间。1952年,主体施工至四层时,正值“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将在北京召开,经政务院决定,对原设计客房部分略作修改,以供会议使用。建筑于1952年9月落成,命名“和平宾馆”,为当时北京最高建筑。
建筑设计采用“L”形平面,以保留场地内一株榆树、一株槐树、一口井和原清末大学士那桐四合院住宅;为解决用地局促、车辆交通与停车场地等诸多矛盾,在板式主体建筑底层作过街楼,以贯通前后内院;将配楼餐厅置于西侧,不但巧妙化解环境问题,而且创造了尺度适宜、氛围亲切的外部空间。
宾馆主体建筑功能布局合理、流线组织井然、空间尺度宜人;餐厅使用内外兼顾,大小餐厅之间的讲台采用灵活隔断进行空间分合,以适应用餐、宴会、演讲等多功能之需。大餐厅设夹层跑马廊,可增设座席,并丰富室内空间的效果。建筑外形简洁朴素,在“大屋顶”盛行的解放初期,是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之作。
南京公教新村
设计/建成:1946/1946
建筑面积:37000 ㎡
建造地点: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51号等五处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复还南京,一时间,公教人员骤增,住房紧张。为应急解决房荒,政府部门在市区蓝家庄、大方巷等地赶建五处新村,总建筑面积达37000平方米,可供近1000户居住。五处新村总体布局根据地界、地形、范围等进行单独规划,宿舍单体设计则采用甲、乙两种简易标准模式,以便在有限投资范围内,尽可能增加住户数量。
甲型集体宿舍平面呈放射形,中心节点集中布置楼梯、公用厕浴间。周边为六边形外廊,连接五栋宿舍,其中一幢底层作食堂厨房用。宿舍计二层,每户两间房。结构为砖柱承重,内外墙用竹芭或板条抹灰;乙型住宅为一梯两户,独用厨房、卫生间,每户居住面积分别约27平方米和39.5平方米。平面布局紧凑、功能使用合理,结构与甲型形似。
教新村是民生建筑的代表作,其设计满足了投资省、用料简单、建造速度快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房荒问题。
南京工学院沙塘园食堂
设计/建成:1957/1958
建筑面积:2589 ㎡
建造地点: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沙塘园学生生活区
沙塘园食堂总体由餐厅与厨房两部分构成。学生餐厅居西,高二层,一层主入口面南,朝向学生宿舍区广场,设两部楼梯,以迎合、分配就餐人流。西侧设两个次要入口,临学生来往校区与宿舍区之间的必经之路。二层餐厅为中空回廊式平面,顶部设周边高侧窗采光与通风口。东部厨房的主、副食加工区分设南北两处,其间以内院相隔,各自采光、通风均好,并以西侧送餐通道和东侧连廊相通。沙塘园食堂空间型制明确,功能布局流畅,建筑外观为平灰瓦坡屋顶,造型简洁,经济实用。
南京招商局办公楼
设计/建成:1947/1947
建筑面积:8510 ㎡
建造地点:南京市下关区江边路24号
南京招商局办公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中山码头与老江口码头之间,邻近下关火车站,便于水陆联运。该建筑于建造之初是一座候船和办公的综合性建筑,平面呈方形,主体建筑为三层,局部四层,层高4米。建筑采用5.5米x5.5米匀质柱网。建筑一层用于售票、候船及货栈,二、三层主要是业务办公用房和宿舍,四层为电报、电话及俱乐部。建筑外观仿船形,周边环以1.5米宽的室外悬挑走廊,辅助联通室内房间,使得建筑功能具有更大灵活性。立面中间楼梯间实墙开圆窗,两翼为带形窗,造型轻盈别致。
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
设计/建成:1931年
建筑面积:5586㎡
建造地点:清华大学校园内
原北平清华学校图书馆建于1919年3月,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平面呈“⊥”形,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舍已不敷使用,时任校长罗家伦特请清华大学校友、基泰工程司建筑师杨廷宝设计扩建馆舍,于1930年3月开工,1931年11月竣工。由于老馆南侧临河,扩建用地不足,无法在老馆两侧扩建阅览室和书库,遂设计成与老馆呈垂直布局,且建筑形式相同的西翼,其间以建筑风格一致的四层体量作为连接与过渡,这种经济适用的平面布局,使新老建筑平面融为一体。扩建的西翼一层为研究室,二层为宽敞的大阅览室。中楼呈45度方向,室外大楼梯直通二层主入口门厅。各层主要设置办公用房和交通厅廊。扩建书库置于老馆背后,通过业务办公用房与西翼相连。
在外观设计上,沿用了老馆的红砖外墙、西式四坡屋顶以及窗拱元素等设计手法,保持了新老馆整体风格的一致,可谓天衣无缝,并对其前方的校园中心建筑-大礼堂起到很好的拱卫、衬托作用。
中央体育场田径赛场
设计/建成:1931/1933
建筑面积:77亩
建造地点:南京体育学院校园内
田径赛场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中央体育场的北部,占地面积约77亩。中心田径场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30米,设10米宽的500米跑道一圈,利于以500递加的长跑路程计算,并为举行远东或世界运动会创造条件。田径场平面利用马蹄式天然地势呈椭圆形,南北端分别设有篮球场和网球场。田径场内侧设有标准足球场,以及跳高、跳远、投掷等田赛场,以备各项运动决赛可以同时在运动场内举行。田径场地四周为看台,除北面半圆形看台依天然坡地而建外,其余三面看台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看台可容3.5万余名观众。大门位于赛场东西两侧,各筑门楼一座。西门楼上为司令台,东门楼上为特别看台,均为中国传统牌楼式建筑,面阔九间,高三层,上部装饰有八个云纹望柱头和七个小牌坊屋顶。田径场内布置严整,观众只能从各区入口进出,而无路通向赛场,故观众虽多但进出场秩序井然。
门楼上朝向赛场一侧盖有悬挑大雨棚,两侧设有男女休息室和男女卫生间。门楼外部下有三个拱形花格铁门,门高5.5米,与内门之间有一长15.2米、宽12.2米的大穿堂,其左右两侧设有办公室、裁判员和记者等休息室。在东、南、西三面看台下,设有运动员宿舍及厕所、浴室等,可容2700人居住。
杨廷宝项目图来源:
杨廷宝珍藏
陈颢摄影
冯方宇(F97)摄影
赫达·莫里(Hedda Morrison)摄影
重庆市渝中区文管所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编.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1
媒体支持:织城网络 UrbanNetworkOffice、群岛
信息提供:建筑系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