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东南》出版,一部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



东南大学自上世纪初成立至今已逾百廿年之久,随着学校从其前身的师范学堂发展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综合性大学,其校园也经历了纵贯一世纪有余、横跨众多校区的变迁。从北极阁下的四牌楼、玄武湖畔的丁家桥,嘉陵江边的松林坡、柏溪村,到江北的浦子口、江宁的九龙湖所连接起的校园画卷,见证了东南大学从艰辛创业走向辉煌的沧桑巨变,也承载了一代代东南学人的美好记忆。      

2022年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踊主持编著东南大学校史研究室组编的《紫气东南——东南大学校园演变图史》在校庆之际出版。

     这本校园图史以东南大学校园演变的十个时空节点为线索,精选了520余幅图片和少量文字,全面、直观地展示了东南大学逾百廿年的校园变迁,是关心东大成长的各届友人了解校园历史、历届校友回味校园生活的一份形象读本。
    本书由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教授作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教授篆章“百廿校园”题赠。

目   录

让我们跟随书中内容了解
东南大学百廿校园演变历程

1. 中西合璧的新学堂-1902·/两江师范初构    

19025月,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曾两上奏折,为江南省小、中、高等学堂建设建言朝廷,并力主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19032月,继任总督张之洞上正式奏请创建“三江师范学堂”。19033月,三江师范学堂借江宁府署公房开办、同年6月学堂开学并于北极阁山南开始校园建设。19047月移至新,11月学生入学上课。1905年底,学堂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    

初始的学堂校园北抵北极阁山南麓,西依进香河,东临成贤街,南侧经单牌楼巷与四牌楼街相通。校园占地约200亩。此外,校东还设置实习农场100余亩。校园规划设计参照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蓝图制定。  

 ▲两江师范学堂西南向鸟瞰图(绘于 1910 年) 

     主校门—一字房—主操场—斋舍是校园空间主轴,南侧次校门至口字房是空间次轴。两轴间为辅操场和自修室,西侧为教师住宿的田字房和教习房。

 ▲一字房(1904 年建教学 / 办公主楼,中央大学时期更名南高院,1963 年拆除新建)

 ▲口字房(1906 年建教学 / 办公楼,1923 年被焚,1927 年原址新建科学馆)

 ▲田字房(1904 年建中方教习住房,1933 年拆除后建西平院)

 ▲教习房(1904 年建日本教习住房,1978 年拆除后建留学生宿舍)    

1905年,暂借进香河西侧原昭忠祠开办附小;1909年后扩征了校园东南隅67余亩菜地作为附中校园之用。


2. 承前启后的南高苑-1915·南京高等师范立校    

19148月,江谦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并于两江师范学堂原址勘察、整修遭战乱损毁的校舍房屋。19158月,南高正式招生开学。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主校门(1915 年建,1933 年拆除新建)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教学区总平面图(1915-1920年)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西北向鸟瞰 01. 一字房02. 田字房05. 主操场06. 东操室13. 辅操场14. 平房寝室09. 发电室10. 储油室03. 教习房04. 西操室07. 工场及工匠寝室08. 工场及材料室15. 口字房16. 食 堂11. 厕 所12. 会宾厅     

南高的本部与原两江师范学堂重合。除修缮损毁的建筑以外,还对园内建筑的功能做了必要的调整:自修室平房改为南高学生住宿区,田字房改为附中学生住宿兼自修区,主操场北侧改扩建形成学生实习区。

 ▲工艺实习场(1918 年建,后曾有扩建,现为东南大学校史馆)   

随着东南隅中学部的开工建设,主校门也东移至正对辅操场的附中西侧,直接开向四牌楼街,为远期现代大学校园的完整布局,留下了大有可为的前场空间。   

19161月,学校获拨校园西南隅的原宁属师范校舍为附小校址。1917年,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正式开学。1919年、1922建成中一院、中二院两栋附中校舍。

 ▲中一院(1919 年建附中教学楼,中央大学时期更名东南院,1982 年拆除新建)

 ▲中二院(1922年建附中教学楼,中央大学时期更名中山院,1982 年拆除新建)    

南高时期改建和新建的建筑虽仍以砖木为材,但在形式上进一步向西方古典风格贴近,为校园整体建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架构初具的前东南-1921·国立东南大学成型    

19204月,校长郭秉文提出在南高校址上建立大学的建议。19216月,校董大会召开,“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原南高随后并入至19237月撤销。

 ▲东南大学主校门(1921-1927 年)    

东大成立伊始的1921年,校长郭秉文聘请了美国建筑师威尔逊做了新的校园规划设计方案。新规划采用低密度、开放式布局,建筑围绕纪念性的绿地布置,形成聚合、多轴线的格局。威尔逊将主要范围集中于校园主轴及东南隅:首先,居中布置了大礼堂与两侧的科学馆(东)、工业馆(西),形成与纵轴线呼应的横向空间界面以及交界处的中心花坛;其次,在南面的两侧对称布置了图书馆、生物馆,形成核心区建筑的三足鼎立之势;再者,在生物馆与中一、中二两院之间设置了南北走向的新教室,有效围合了东侧的开敞式空间。

 ▲图书馆(1924 年建,1933 年扩建 -

 ▲体育馆(1923 -

 ▲科学馆(1927 年建,后更名江南院,现名健雄院 -    

开放、有序的校园空间格局就此成型,极大改观了校园的整体尤其是直临成贤街的南区面貌,有效展现出国立大学的非凡风姿。 


4. 经典中正的四牌楼-1927·四中大 /中大扩容    

1927年,国民政府试行“大学区制”。江苏省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联合本省及上海市的8所院校,组建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四中大共设九个学院和一个统辖全省的教育行政院。医学院和商学院在上海,农学院在三牌楼南京农专旧址。工学院一部分在复成桥南京工专旧址,另一部分和其他学院在四牌楼本部。教育行政院设在镇江。    

19282月,学校易名“江苏大学”。4月又易为“国立中央大学”。原东大附属小学与中学合为一处,扩充为从幼稚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全覆盖的“中央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此后的国立中央大学由学区制时的混乱走向稳定,逐步得到充实和发展。    中大时期四牌楼校区的建设发展可分为与国家及学校整体状况相应的几个阶段:抗战前的发展期、抗战时的插建期和抗战后修整期。    抗战前的发展期中,校园建设取得了稳步的进展:四牌楼主校园的核心区得以实质性充实,东南区增加了建筑的围合并收归大学所用,东北区更新并局部向外打开,西南区予以扩充与局部更新;校东区增建了一组新新宿舍和辅助建筑。

 ▲生物馆(1929 年建,1933 年改建,1958 年扩建并更名中大院 -

 ▲新教室(1929 年建,中央大学时期更名前工院,1987 年拆除新建)

 ▲大礼堂(1931 年建,1965 年扩建 -

 ▲中央大学主校门(1933 年建 -

 ▲梅庵(1933 -

     抗战爆发时,日机的四次轰炸给中大校园带来毁灭性破坏。193712月,日军**医院及“兵头部队”侵驻中大校园,在根据其使用需求改变建筑功能的同时,曾做了见缝插针式的加建:在北区和南区增建了部分简易平房,用作医疗和辅助用途。

 ▲牙科大楼(1937 年建,1952 年更名金陵院,1960 年扩建 -    

抗战胜利后,应办学规模剧增的学校复员南京之需,中大即开始了又一轮的以填充为主的修整建设:拆除礼堂北部和西区中部损毁严重的平房,搭建临时木棚用作辅助教学用房;西北区增建了部分工艺实习用房;南区中部向南进一步拓展;沿成贤街一线零星插建了部分教学实验用房。此外,还增建了校东数量可观的师生住宿和服务用房。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总平面图(1928 - 1948 年)
5. 善始憾终的新校区-1935·马群/石子岗择地     

1930年代后,时任中大校长罗家伦提出了在南京郊外建造一个能容纳五千到一万学生的首都大学的宏愿。    

在想法获准后,初部选定中山门外马群镇五棵松附近的5000余亩用地,并于1935年初绘制了新校舍的规划方案。后因京沪京芜线中穿预定之校址,而调至中华门外石子岗唐家凹附近为新的校址。此处山林环抱,小河前横,林木蓊郁,风景秀美。核准的用地约为3000亩。

 ▲马群镇中央大学新校区规划方案总平面(1935 年)    

1936316日,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征选新校舍总体规划方案。经过校审查委员会审议,在8个合规方案中选出了基泰工程司等前三名。19368月,聘请建筑师徐敬直、李惠伯负责中选方案的优化与实施。

 ▲石子岗中央大学新校区规划竞赛第一名基泰工程司方案鸟瞰图(1936 年)

 ▲石子岗中央大学新校区实施规划总平面(1936 年)    

新校园工程于193611月破土,19371月钻探,19375月动工。不幸的是,一个月后日寇就在河北宛平举兵挑衅,7月卢沟桥炮声响起,8月日军占领上海,10月中央大学举校西迁,12月南京沦陷……中大新校园的美丽宏图终未实现。


6. 临江而居的松林坡-1937·主校区沙坪坝驻足    

抗战爆发后的193710月,罗家伦校长致函重庆大学借用地皮建筑临时校舍。获允后便派工程师徐敬直等前往负责建校。18个包工组,1700名工人日夜劳作,可容千余人的校舍于42天内完工。

 ▲重庆中央大学沙坪坝校区总平面    

同时,全校的西迁工作亦紧张展开:大部分院系走水路直达重庆,医学院以及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继续前往成都,动物标本走陆路运往重庆,实验学校迁往贵阳。11月,中大本部在重庆沙坪坝正式开学复课。医学院和牙医专校则已先期在成都开学。    中大沙坪坝本部地处重庆大学校园的松林坡,东临嘉陵江、南依汉渝路及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北与重大相融。校园平面呈椭圆状,总用地约290亩(含苗圃)。

 ▲重庆中央大学沙坪坝校区建筑群远眺(1937 年)    

校内建筑多依山而建,由环山道路相串联。东部为教学区,西侧及南侧为生活区,图书馆及教职员工集会厅位于中部的山顶处,大礼堂则位于小山的北坡下以西。山脚下还设有球场几爿。西侧还设有中大附中分校。

 ▲重庆中央大学沙坪坝校区大礼堂(1942 -) 
7. 不容淡忘的柏溪村-1938·中大分校多地拓展    

由于办学逐步稳定、招生规模日增,松林坡校区及校舍已不敷使用。1938年秋,中大决定在距松林坡校区约15km以外的嘉陵江上游柏溪村另建一新的校区作为分校,以供各科一年级新生之用。柏溪分校占地面积140余亩,新校区于当年10月动工,12月完成。

 ▲柏溪校区总平面复原图    

柏溪分校位于嘉陵江上游,该处环山而中间平洼,校园的各类建筑以运动场为中心布置——东西两侧及南侧的大部分为教学区,各类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均布置在此;北侧和西北为生活区,布有男生宿舍和食堂(兼大会堂)、餐厅等;东南角为校区的办公室和教师宿舍、女生宿舍;工厂实习用房位于操场东北角的稍远处。

 ▲柏溪校区西南向鸟瞰(1939 年)

     1946年中大复员南京后,校园被收做柏溪小学校园。2000年代后改建为“重庆市九曲河污水处理厂”,其西南角坡下的“传达室”遗构尚存。

 ▲成都华西坝鸟瞰(1937 年)

 ▲华西坝中央大学医学院(1937 年)    

中大西迁至成都的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与四川省立家畜保育所合作办学,医学院与华西协和大学合作办学。


8. 面目一新的工学园-1949·南大/南工再翻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19495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管会派员接管原国立中央大学,同年88日,学校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1010日起,校名去“国立”二字而径称为“南京大学”。   

 ▲(国立)南京大学主校门(1949-1952 年)    

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学校进入“南京工学院”时期。学校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推进了教学改革、改善了办学条件……。

 ▲南京工学院主校门(1952-1988 年)    

1957年起,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自主性探索的展开,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左”倾冒进也随之发生,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1961年中央《高教六十条》颁布施行后,学校的各项工作才复归正常。南京工学院经历了曲折中发展的十年。    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京工学院陷入长达十年的动乱和劫难之中,是高教战线和江苏地区的重灾区之一。至1972年才开始恢复招生,首届专科学员入校。    “文革”结束的1977年,国家恢复了停滞多年的高考制度。南工也先后迎来了19771978级学生。学校恢复了正常的办学秩序,校园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学校的各项改革也渐次推进,并迅速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时期总平面图(1949 - 1987 年)    

中大、南大时期,工学院所属各系的教学、实验及办公用房分布于校园内的前工院、北平房及机械工厂、侧平房和西平院(部分),合计建筑面积约2万㎡。     

1952年院系调整后,虽然原南大的四牌楼校区本部及附近宿舍总面积8.77万㎡建筑全部划归“南京工学院”,但因在校学生数的大幅度增长(至1957年已达6000余名,是原南大全校1900余名的三倍以上),学校的教学及生活用房皆呈紧张状态。    1954年起,南工拟定了4年的基本建设计划并开始实施。至1957年时,征地兴建了小营操场、征购了校南和校西等处零星土地约110亩,学校基地增至650亩;先后建成了数栋教学、实验和生活用房,建筑面积共8万余㎡,使全校建筑总面积达17万㎡,增长了94%

 ▲五四楼旧照(1954 -

 ▲五五楼(1955 -)     

其后至“文革”前的十年间,南工的办学设施及条件也有较大改善:扩建、翻建或新建了教学和实验室用房生活用房,共近74000㎡。

 ▲动力楼(1958 -

 ▲南高院(1963 -    

“文革”后的12年间,在校的本、硕学生已渐超9000名,教职工人数也已超5500名。校园内新建了教学、科研用房和部分生活用房,建筑面积共近64000㎡。至此,校园南半部本部的空间格局已定。周边的生活区也增建了不少生活用房,新增建筑面积共近9万㎡。

 ▲图书馆新楼(1985 -

 ▲前工院(1987 -


9. 五区并存的大东南-1988·综合大学诸片集成    

1980年代中期以后,南京工学院综合了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学院”改“大学”的申请。19884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同年,申请并获准在科工园征地863亩建设浦口新校区。    

2000414日,与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高等交通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原铁医、交专和地校共近900亩土地并入新的东南大学。形成了整合后的四牌楼、浦口、丁家桥、晓庄、长江后街“一校五区”的全新格局。校园占地总面积近2300亩,总建筑面积近120万㎡,学校的办学空间不足得以缓解。    

此外,学校还先后于 1988 年创建无锡分校(现占地483亩,建筑面积2.4万余㎡),2005年成立苏州研究院(现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近11万㎡)。    

四牌楼校区——1988年后,将主区内三四十年代所建的低层建筑中质量相对低下且并无太多固定实验设备的小型建筑等予以拆除,建造了一批多层和少量的高层建筑。在尽少影响校园内文保建筑及历史氛围的前提下,增加了数量可观的校舍空间,提高了校园土地利用率。

 ▲四牌楼东南大学总平面图

 ▲四牌楼校区逸夫建筑馆(2000 -

 ▲四牌楼校区逸夫科技馆(1994 -

 ▲四牌楼校区李文正楼(2004 -   

 浦口校区——复更名东南大学后,学校根据全日制学生10000人的发展规模,迅速展开了浦口新校区的规划建设。新区于198812月奠基,19893月破土动工。19909月,迎来了第一批1990级近1500名新生。先后完成了各类建筑16.8万余㎡的设计建造,及相关的设备安装、环境布置等配套工程的建设。交专浦口校区并入后,全浦口校区总用地面积达1241亩,总建筑面积达23.5万㎡。现西院为东大成贤学院所在地,东院为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园区)所在地。

 ▲浦口校区后藤体育馆(1992 -    

丁家桥校区——丁家桥位于中国历史上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会场旧址。1921年,华侨张步青将其在南洋劝业会旧址约500亩土地捐献给东大办学。1935年中大重新组建医学院后,开始在此建设医学院校舍。1946年时,中大丁家桥二部面积达约1000余亩。农学院、一年级及先修班的教学及农事试验在此展开。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此处先后归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学院等校。1958年改为南京铁道医学院。校区总用地面积约176亩,总建筑面积为1.8万余㎡。现为东大医学院及附属中大医院的所在地。

 ▲丁家桥校区总平面图

 ▲丁家桥校区附属中大医院教学医疗综合楼(2018 -    

晓庄校区——原南京铁道医学院的晓庄校区,校园面积210余亩,总建筑面积5万余㎡。现为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栖霞园区)所在地。

 ▲晓庄校区教学主楼(2005 -    

长江后街校区——该区北依珠江路南侧的秦淮河支流,南隔长江后街与1912街区相望。1937年,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在此建成办公楼。1951年,此处为交通部干部学校南京分校。1958年改为南京交通专科学校。1978年改名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1992年再次更名为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园分为二块,总占地约25.5亩,共有校舍建筑2.5万余㎡。2000年,交专新老校区的共380亩土地及6万余㎡校舍建筑归入新的东南大学,现为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玄武园区)所在地。

 ▲长江后街校区长江大楼(1937 年建,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大楼 -
10. 止于至善的新学府-2003·东南大学新区建设    

进入新世纪后,东南大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校各类学生总数200010月时已超过20000人。多校区办学的诸多弊端制约了学校的长期发展。因此,东大下定决心重返江南,一步到位择址新建主校区。    2002年下半年,学校选中了位于南京市中轴线南端的江宁高新技术开发区九龙湖畔、紧邻南京保税区的基地,并最终做出全力以赴建设九龙湖新校区的正式决策。     20032月,新校区首期拟征地3700亩的申请获准,新校区各项筹建和规划工作亦同步进行。3月,学校召开了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发标会。5月,经专家及相关领导评议,从参赛的五个规划方案中选出了前三名。在综合了师生投票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以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方案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实施。

 ▲2003 版规划实施总平面图    

2005324日,新区工地打下第一根桩。至次年6月底,首期的58万㎡的建筑及设施基本完成。88日,第一批本科生自浦口校区搬迁入驻九龙湖校区。

2003版规划实施    新校园的实施规划于2005年完成,规划校舍近120万㎡。一期工程于2006年完工,共建成校舍建筑近58万㎡并正式开始使用。2006年后至2021年底,建成和在建的建筑面积共计107万㎡(含地下室)。

 ▲纪忠楼(2006 -

 ▲李文正图书馆(2007 -

 ▲焦廷标馆(学生活动中心,2007 -

 ▲体育馆(2014 -

2021版规划调整

      近二十年来,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南大学也进入双一流国际化发展的国家布局。为此,学校启动了校园总规的调整。

       新的规划在调整功能布局、提升校园建筑文化风貌特色、建设绿色智慧型校园的同时,针对发展与土地矛盾,提高了开发强度。总建筑面积较现有规模增加了1倍半之多,达到近252万㎡。

 ▲2021 版规划调整总平面图

 ▲2021 版规划调整方案西南向鸟瞰图

书籍购买链接:https://shop90721766.m.youzan.com/wscgoods/detail/1y6u1sjaq65im0v?step=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