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AI助力本科设计课程 | 形态与类型的数字编码:宜兴市丁蜀镇东坡中小学设计


  课程简介 

当今,数字生成设计、AI大模型、网络平台等技术的更新发展有目共睹,正在逐步改变建筑学科领域的设计模式、教学模式和交互模式。本次四年级课程设计以“形态与类型的数字编码”为主题,以宜兴市丁蜀镇东坡中小学作为设计场地为例(学生可根据设计目标选择其他场地),引导学生探索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形态与类型问题的可计算性,采用计算机编程的技术手段解决平面布置和立面生成等具体设计问题。

课题名称:形态与类型的数字编码:以中小学建筑设计

参与学生:王奕辰、周宇杰、朱嫦青、汤昊霖、姜东、杨益宁、潘佳怡

指导教师:李飚

答辩评委:

王嘉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建筑中心,高级建筑师陈宇龙,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建筑中心,高级建筑师

助教:张柏洲、莫怡晨、张超、程世纪等

课程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1-8




  平台介绍 


作为一门学科交叉设计课程,在8周的有限时间内,学生面临着陡峭的学

习曲线。一方面需要关注场地环境、指标规范等设计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研习计算机编程基础,包括程序语法逻辑、计算几何原理和数据结构等。

课程中,代码教学和设计指导同时开展。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Inst. AAA)师生联合开发了4项基于网络平台ArchiWeb的设计辅助模块:"SIMForms"、“SnapRender”(点击跳转)ANYSite”NEXUSpace”率先将多模块、多功能的网络应用加入到本科四年级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旨在快速协助设计任务的开展,使学生们将精力集中在中小学建筑设计的规范要求以及方案细化的程序编码上,开拓了全新的学科交叉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


  SIMForms

链接:https://web.archialgo.com/simforms



ANYSite(持续开发中)



NEXUSpace(持续开发中)



SnapRender

链接:https://web.archialgo.com/render/



各项应用软件穿插在课程设计的不同环节,整体协同工作的流程如下:

1)场地划分。学生需要根据实际的场地环境,决定各个具体功能区的位置、面积和形状,并通过SIMFormsANYSite进行参数调节,得到地块划分的结果;

2)类型分析与方案试做。学生应充分了解中小学的设计要点,根据场地条件和设计目标定义类型原型;进而结合建筑规模和相关规范,整理各栋建筑房间分配的任务计划表;

3)生成体量与功能布局。学生结合方案试做的中期成果,在NEXUSpace中导入地块划分结果,指定各栋建筑的形态类型,并输入房间分配的任务计划表,得到各个地块的体量和功能布局结果;

4)平立面设计编码深化。学生利用导出的体量和功能布局,在Java语言环境中编写平面深化、家具布置和立面模块化生成的程序代码,完成建筑设计方案的细化;

5)批量生成建筑表现图。截取计算机程序中生成的最终细化模型,在SnapRender中选择渲染风格,通过不同的风格选择和提示词调节,学生可以批量生成各种效果的表现图。




设计成果


成果一

学生:王奕辰、周宇杰



成果二

学生:朱嫦青



成果三

学生:汤昊霖、姜东





成果四

学生:杨益宁、潘佳怡


大模型AI帮助这类交叉类设计课程的顺利推进,并支持方案阶段的反复优化和演进,也有望在实际的城市与建筑设计中快速有效推进的方案。基于ArchiWeb平台的设计工具开发还在持续进行,欢迎读者进入平台试用,希望今后在建筑设计的教学与工程实践中得到更多的应用。

生成过程动图


信息来源:教师综合一党支部 I 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