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建筑中的结构与教学”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礼东二楼报告厅成功举办。该会议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建筑技艺》杂志社共同主办、工程建筑学研究中心(Arch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Center)承办。研讨会分为“中外建筑学结构教学的历史、理论与体系”、“结构基础教学”、“结构设计教学”三个版块。韩冬青教授、李兴钢院士等十数位专家深入聆听了十三位学者的主题演讲,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开幕式
开幕式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工程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郭屹民副教授主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李向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院士致辞。
致辞嘉宾:李向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
李向锋副院长在致辞中提到,本次会议是2024年“结构建筑学研究中心“更名为“工程建筑学研究中心”后首场直面建筑教学的研讨会,更是中国建筑学结构教学领域的首次线下集结,对推动我国建筑学专业结构教学体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东南大学建筑与结构相融合的教学与研究有着悠久历史,积累了诸多成果。2016年成立的“结构建筑学研究中心”极大地推动了建筑学结构教学的创新,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
致辞嘉宾:李兴钢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李兴钢院士在致辞中提到,建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体,工程建筑学的核心是对结构与建筑之间融会关系的思考与实践,我们需要在建筑教育中体现工程建筑学的思想与路径。今天的研讨活动非常重要,对建筑教育与实践的影响不可估量。结构与建筑的高妙结合可以使建筑学成为“硬科幻”,展现出由工程原理硬核支撑的想象力,进而转化为相应的教学与实践成果。
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与研讨分别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葛明教授、郭屹民副教授主持。
1. 中外建筑学结构教学的历史、理论与体系
演讲嘉宾:余梓梁
东京科学大学环境·社会理工学院特别研究员演讲题目:基于建筑学视角的结构与设计——日本结构建筑学的教学思路背景
余梓梁博士介绍了日本建筑学专业的结构教学体系,展示了建筑结构入门、结构设计基础、结构技术史和融合结构的建筑设计四方面教学内容。通过对其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的阐述,展现了基于建筑整体视角下融合结构理论和结构形态的教学思路。
演讲嘉宾:韩书园
法语鲁汶大学建筑、建筑工程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候选人
演讲题目:土木工程建筑学的结构教学——法语鲁汶大学为例
韩书园博士以法语鲁汶大学为例,介绍了比利时融合了土木工程与建筑学两专业特色的“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剖析了其跨学科特点、培养体系、对结构分析能力的培养方法,着重介绍了结构设计系列课程。
演讲嘉宾:韩雨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至善博士后
演讲题目:当代德语区建筑学结构教学的发展脉络与体系建构
韩雨晨博士介绍了德语区建筑学结构教学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其“理论-设计-建造”交织的知识体系、“以形说理”的教学方法、“多层次融会”的教学组织。通过对建筑学结构教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推进对德语区教学经验的借鉴与思考。
2. 结构基础教学
演讲嘉宾:陈朝晖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演讲题目:型与形的对话与交融——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结构教学探索与实践
陈朝晖教授通过对结构型与形的双重属性的挖掘和呈现,对重庆大学面向建筑学专业结构系列课程体系历时十六年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充分展示了结构教学对培养当代建筑学专业学生结构视觉和直觉的意义。
演讲嘉宾:胡冗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演讲题目:基于可持续建筑理念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改革
胡冗冗教授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建筑结构”课程改革,通过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法传授结构基本原理、引入可持续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综合能力。
演讲嘉宾:孙逊东
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
演讲题目:润物无声——建筑学结构基础教学探索
孙逊教授提出结构基础教育可以通过验证经典结构体系的合理性而掌握结构的基本尺度,通过各种案例的教学而拓展建筑形态和结构的关系并揭示其力学逻辑,通过对现代建筑材料及其建造技术的实践而夯实建筑形态及形式的内生性。
3. 结构设计教学
演讲嘉宾:罗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演讲题目: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跨度建筑与结构协同教学实践探索
罗鹏教授系统梳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结构协同教学发展历程。探讨了基于工程建筑学理念的建筑与结构协同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时期建筑教育以工程建筑学为理论基础,多学科融合的改革发展思路。
演讲嘉宾:葛明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演讲题目:结构法概要
葛明教授通过将结构法作为一种设计方法,置于结构、结构建筑学、空间方法中的结构法、类型学中的结构法这一架构中。探讨了作为空间构成中介的结构、作为要素呈现的结构、作为意义解放的结构、作为物体存在的结构、作为结构自身的五种结构设计方法。
演讲嘉宾:刘晖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系主任
演讲题目:“想象力”与“现实力”之间——基于结构法的研究生建筑设计教学实践
刘晖副教授依托《结构建筑学》与《建构设计studio》课程,对“结构法”进行概念辨析、案例类比、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结构思维,通过分析结构体系原型和语义介入建筑场域、空间与形式表达,回应结构的诗意呈现。
演讲嘉宾:周霖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演讲题目:空间的结构营造——东南大学建筑系结构建筑学教学历程回溯与思考
周霖老师分享了东南大学结构建筑学研究中心自2016年成立至今的设计教学历程与教学心得。通过七个教学案例,从结构选型与造型、结构要素化及结构思维培养等方面对教学框架、目标与方法进行了诠释。
演讲嘉宾:夏珩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演讲题目:以构造出发的荆条编织结构教学实验——登封周山村风雨工坊建造
夏珩副教授系统回顾了深圳大学建规学院乡村建设与低技建造实验室于2018-2023年间指导的6次竹构建造竞赛。通过二维“桁架”为基础原型进行三维“网架”结构演绎,为原竹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演讲嘉宾:钟冠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竖梁社建筑主持建筑师
演讲题目:原竹结构建造教学与拓展
钟冠球老师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原竹结构教学和拓展实践,依托竹竞赛及工作坊、竹实验、竹实践开展。通过竹构下乡村形成在地实践,对竹结构的性能、节点、耐候性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演讲嘉宾:舒欣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演讲题目:木构复兴——南京工业大学木结构建筑教学培养模式
舒欣副教授介绍了南京工业大学的木结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通过重塑理论基因、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设计创新等方式,融合功能、结构、形式、技术与节点等诸多元素,探索形成面向未来的教学专题和学科交叉的教学方法。
学术研讨
研讨嘉宾:李兴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李兴钢院士强调,结构本就是建筑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工程建筑学”似乎是在用一种“矫枉过正”的方式回归建筑学的核心本源——建筑本来就是工程性的。今天几位老师带来的国际视野让我们认识到,对结构建筑学的相关思考,在欧洲及日本一直都存在且发展周密,他们培养的建筑师可以把结构当作设计过程中的本能反应。行业进入下行期,无论高校还是行业,都应该再次思考学科的核心价值与特征到底是什么。今天讨论的工程建筑学就是为建筑学正本清源的可能途径,它可以让高校意识到这种 “非严格意义的科研”可以帮助建筑学寻回它的本源,也能在行业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建筑学的“门槛”和专业性。
研讨嘉宾:韩冬青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韩冬青教授指出,在很多教师和学生心中,结构始终被视作“副课”,在行业中,结构也被当作“配合”专业。但事实上,结构“卡住了”建筑的关键命脉,当建筑师的方案被结构工程师“一票否决”,就很难说它是否为“配合”专业。“以设计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学科间有等级之分,设计承担了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又刺激了不同知识的涌现,而目前结构课程在建筑学整体课程群中的角色认知仍不理想。在教学中,教学法是关键。面对建筑学涉及的多专业庞大课程群,要考虑怎样的学习效率最高——即“以学为中心”。这次讨论对建筑教育,乃至整个建筑行业、建筑学科都非常重要,希望能借此机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学术组织,建立人才培养根基和行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研讨嘉宾:郭屹民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工程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
郭屹民老师指出,近年建筑师基于结构的形态表达,使结构具备了超越支撑的现象学意义,体现出作为“建筑学的结构”的可能性,结构不再仅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技艺。但建筑学结构教学一直没有太大变化,这与教育及行业的发展严重不符。行业进入下行期,建筑学生需要更多的可能性,这也给了我们机会审视建筑学是否应以技术为契机产生新融合与新变化,使建筑学具备更大的包容性与更旷阔的学科边界。从2016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开始建设Arch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Center开始,我们就希望用一种更加宽泛的和国际化的视野重新思考建筑与结构相融合的未来。
研讨嘉宾:张春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书记
张春彦教授认为,建筑和结构的融合是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天津大学也在面向工程建筑学进行教学改革,将结构理论课与设计课紧密结合。今天的讨论关于建筑学的本质,如果在教学中不积极引导建筑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会为未来的工程实践制造难度。
研讨嘉宾:朱渊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
朱渊教授谈到,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结构让建筑设计变得更有意义,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把它作为建筑学的内核传承下去。而我们对结构的认知也需要不断演化,尤其作为教师,更需要反思,探讨一种特殊的设计逻辑,触发建筑学的内核生长力,在理性的基础上,去寻找结构的诗意。
研讨嘉宾:傅筱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傅筱教授认为传统的结构课程无法使学生将结构知识真正内化,相比于被动的结构“选型”,我们更需要的是“改型”甚至是“创型”。结构工程师也应注重美育,结构才能做得有诗意,建筑学对于土木工程学的教育也应加大支持。
研讨嘉宾:龙灏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龙灏教授谈到重庆大学的建筑学结构教学改革,从“建筑设计”开始就一直培养学生建筑设计中的结构意识,因为它毫无疑问能够成为设计思考的一种手段,甚至是起点。
研讨嘉宾:王环宇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王环宇老师谈到美院体系在没有高等数学和结构力学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计算难度,关注结构的形态表现,通过身体感知与模型体验,让结构课程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研讨嘉宾:孟宪川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
孟宪川老师认为在以工程建筑学为导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觉操作实现形态与结构的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更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路径快速成长。
信息来源:建筑系党支部学术召集人:郭屹民、韩雨晨
文字编辑:郭屹民、韩雨晨、禹航
校审:朱渊、葛明、宋亚程
图片拍摄:《建筑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