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
城市随时间不断发展演化,不同时期的城市建筑遗存积淀与拼贴在一起,形成复杂有机体。如何认识历史环境演变的年轮特征,又如何使其融入当代生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重要问题。本次论坛邀请青年学者建筑师分享在历史环境中完成的城市建筑设计思考与实践,展现设计创作与历史资源的深刻关联。
时间:2024年10月13日,9:00-12:00
地点:南京北京东路工艺美术大楼9楼报告厅
演讲嘉宾:景泉,周苏宁,王亮,黄立,孔德钟,董亦楠
点评嘉宾:韩冬青,丁沃沃
引子
韩冬青
今天的论坛是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实验室的工作能够与行业和学科更多的发生互动,共同探讨城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我们这里讲的遗产并不仅仅是讲文物,也包括积淀下来的具有历史信息价值的建成环境,一砖一瓦或一个小物件,它指代的对象及其尺度背景都关联或延伸到一种历史的环境。从这个角度说,它比我们过去对遗产的狭义理解有很大拓展。第二个是说这与设计密切相关。与“保护”相关的设计,首先需要讨论保护什么?如何保护?我们并不是穿着古代的服装来生活,面向当代人的生活,再古老的历史都有一个面向当代和未来的问题,遗产也应该是活的生命体。那么怎么体现新生?设计怎样去促进这种保护和新生?我们邀请的各位建筑师从各自工作的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切入,都是对这个话题的一种观察,一种独特的呈现。
景 泉
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央研究院既有建筑更新与再利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国家“十四五”、“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外聘导师,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碳中和实践合作导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演艺场馆设计分会副会长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与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地生长——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更新设计实践与思考
Design from and for locality
从问题出发,指出现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如何科学的解决问题,聚焦历史文化在现代城市的传承发展,将城市视作一个“有机体”,从整体性、系统性出发,关注城市的建设策略。以“在地生长”的设计哲学,基于场地,从生态、文化与人本的维度出发寻找思路,再用现代建筑的科技语言表达出来。在当下城市更新实践中,把厚植中华文化的本土设计理念嵌入到建筑创作当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方法,结合工程实践案例,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用建筑之美传播中华文明,弘扬文化自信。
点评:
丁沃沃:讲述中最感动我的是顶级大院的生态,年轻人在传承体系下被培养承担社会责任,正确看待历史。面对遗产保护这件事情,本身需要足够厚重。大团队的方式给作品及成果带来了丰富度和清晰度,可以传承的技术支撑,同时纷杂的生态给大院带来了生命力。历史已经不在了,现代人需要有现代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在汇报的作品中,团队的人文素质、研究深度、最终呈现为了设计的能力。
韩冬青:项目本身的工程规模并不算大,但牵扯到的背景非常浩瀚,这恐怕是未来建成环境下做设计的重要特征,报告展示了这种前景。项目展示了对历史环境的态度,比如把山、人、水作为一种并行的概念提出,最终还原到建筑师处理的材料和构造细节,大视野下面的所有点滴都需要通过细腻的建筑技术动作完成。
周苏宁
米思建筑创始合伙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特许注册建筑师(RIBA Chartered Member);米思建筑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事务所甲级),2023年被世界权威建筑杂志《建筑实录(Architecture Record)》评选为全球十大先锋事务所之一。米思建筑事务所致力于以探索建筑在各种语境下的可能性为方法,回应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以实践连接想象与现实,通过对场地精神的探寻和对材料筑造的敏感创造进入深层意识的空间情境,让人、建筑、自然产生内在融合。米思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如:2022美国Architizer A+Awards专家评审奖、2023亚洲建筑师协会荣誉提名奖、2023美国Architizer A+Awards年度新锐事务所提名、2023AD100中国最具影响力设计精英榜、2023WAN世界建筑新闻网大奖年度新锐事务所、2024 Archdaily最佳青年建筑师实践团队等。
风景的进化
The Evolution of Scenery
建筑作为一种连接器,它通过场地、空间、材料的变化,与城市、建筑遗存、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形成不同层面的对话和呼应。米思建筑在南京战斗机械厂区城市更新项目中通过唤醒厂区记忆来激发未来的潜力,从而恢复园区活力,项目在保留已有自然大树及植被的前提下,通过展露建筑中不同历史的切片、让建筑的变迁可以被阅读,让建筑重新回归城市、让建筑融入进化的自然当中。
点评:
丁沃沃:可以看到建筑师传承于南大的对于美的集成,以及对美有所取舍,可以看到他本身的审美情趣向往。他将建筑作为链接,链接历史和未来、生态和构筑,这个角色摆的很准。作品展现了作为方案事务所对于节点的深入——深入工作的技术能力。他同时做了设计的艺术品与改造的工艺两个东西。
韩冬青:项目的意义首先在于呈现了深厚的专业基本功,但更需要引起关注的在于对如何判断项目所处的是否是历史环境,不同的建筑师的眼光与结论是不一样的。一个建成环境如何洞察出其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并且用当代的手段呈现出来,这是当代建筑师的责任,是需要一种眼光和能力。
王 亮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建筑学硕士;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江苏“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优青培养对象;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建筑再生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专委会委员。
让行为自然发生——南京罗廊巷片区城市更新实践探索
Let behavior occur naturally —— Exploration of urban renewal practices in the Luolangxiang area of Nanjing
当下城市发展从增量市场逐渐转变为存量市场,“城市更新”成为热点话题,“激发城市活力”更是讨论的焦点。城市更新不是建筑、景观表象的粉饰,在解决老城区一系列硬性问题的基础上,激发“人”的活力才是根本。本次讨论主要是通过罗廊巷片区城市更新实践,探讨研究在城市更新中如何结合区域特点通过恰当的设计,让“人”自觉参与,让“行为”自然发生并产生碰撞,从而达到激发城市活力的目的。
点评:
丁沃沃:年轻建筑师往往喜欢充分发挥,但是他做到了守得住。项目的亮点是不只看到文物,而看到了背后的前提是人,即便绝对保护也是面向人。同时也要注意其社会的价值,要充分考虑以后如何使用以及对于当代生活可以提供什么。第二个亮点是,他具备发现场地中历史元素的眼光,比如对老墙的发现及改造。
韩冬青:特别有启发的是作为一个日常的生活环境如何去面向历史和当代。他对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历史关系和历史要素的发现,并且把它和新的设计串联,共同增加了日常生活的文化性,让生活更有活力。这种类型是值得探索的,工作方法同样值得学习,类似的项目未来会非常多。
黄 立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讲师;否则建筑工作室合伙人及主创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访问学者;2019东南大学嘉木学人;否则建筑曾获得英国《建筑评论》全球先锋建筑提名奖,中国Architecture China Award自然建造奖青年探索提名奖,Archdaily年度全球青年实践成就奖,A+ Awards全球年度最佳年轻工作室奖,联合国人居署 UIA 2030 Awards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名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工作室作品同时参选2024年全国美展,中法当代建筑展,西班牙EXCO设计论坛,香港回归25周年建筑设计成就展等国际性展览。
秩序的生长——历史遗产地的设计实践与研究
The Growth of Order_Design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historical heritage sites
在面对不同的历史与自然环境之时,建筑的营建需要确立与场地相适应的秩序,从而进入到历史文脉中。在与周边环境持续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建筑逐步明晰其所呈现的状态。讲座展示了否则建筑(Office Off Course)完成的多个实践项目,提出了位于历史遗产地的当代建筑实践在空间营造,材料使用和结构建构等方面的诸多可能性。
点评:
丁沃沃:设计形式感很强,能力毋庸置疑。设计师选用玻璃砖等材料时,做到了向历史看齐,是很好的。遗址保护棚的设计从设计师角度可以认可,但不确定遗产与历史专家是否认可这样的诠释。方案讲述时可以更加有信心,不需要刻意的历史表达。
韩冬青:从历史场地中寻找设计的出发点,成为设计的依据。令人感动的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基于历史的场地,但有建筑师的超越,表达了当代人对历史的态度。从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中继续向前走,结果很欣赏。不是所有设计的依据都来自于历史,来自于自己的东西恰恰构成了对历史的贡献,这同样值得重视和言说。
孔德钟
有声建筑工作室合伙人及主创设计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19年东南大学嘉木学人,202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客座教师,2023年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实验班特聘教师,工作室于 2020年荣获Architecture China Award自然建造奖之青年探索奖,设计作品曾入选东南嘉木学人2019展览、香港回归 25周年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展(杭州站)、中法互联——中法青年建筑师展等国际性展览。
场所的层叠
Layering in Context
每一次建筑行为都是对既有环境的一种改写、嵌入与层叠。近年来,有声建筑工作室持续关注城市及乡村环境中的存量空间更新,试图在其中探讨场所记忆的转化、领域感的建立以及时间空间维度的连续性等问题,以实现当代生活与场所文脉的层叠。
点评:
丁沃沃:设计抓住了农村里面的公共空间设计,村庄的保护主要是产生一个空间,保护的后端价值就是直接的使用价值。设计手法很好,
做大的东西,用轻盈的廊子串联起零碎的空间。他能够发现隐藏的遗产和历史元素,遗产和建筑师结合,可以保护下预备摈弃的东西。照片比对下,新建的建筑外部显得不如原有的街巷优雅,需要运用现代工艺和视觉密度推敲,使设计做到更精细。
韩冬青:设计更多强调了路径和方法。报告中设计对象覆盖的范围是不一样的,有要求非常刚性的古遗址,也有一般性的历史环境,面临的设计任务也是不一样的。现在是转型发展的时代,但是具体怎么转,其实是有问题的。今天的报告提出了转型的可能点。
董亦楠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工作室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建筑再生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建筑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历史地段保护与再生等。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在《建筑学报》《城市规划》《FoAR》等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省部级各类设计奖多项。
历史作为一种参照
History as Reference
历史环境源于不同时期物质遗存和营造理念的叠加,生存其间的城市建筑更是如此,对其价值的识别和评估是保护再生设计的重要前提。报告结合城市建筑工作室(UAL)近年来的众多实践案例,从地形、事件、结构、权属、生活等层面探寻设计参照,将当代实践置于历史环境的时空演变进程中。
点评:
丁沃沃:报告的组织有意思,它作为研究的路径,总结以前建筑师的观点。不把单独建筑作为评判对象,而是提炼出面对相似情形的解决方法,建筑师后退一步,遗产保护和大众使得更能接受。遗产是正面词语,但是使用、时间、社会、兴趣都曾经摒弃了它,只是人有怀旧情绪,因此保护的方式和过程离不开建筑师。
韩冬青:如果过去建筑师把历史的相关议题当作一种知识的话,现在突然发现,建筑师已经进入了历史环境,设计本身就是对于历史的承接与应对,是设计师需要重视的特征,值得投入关注,置身其中,不得不面对。长期以来把个性和创新性当作重心的建筑师,主张了一种强调个人叙事的风气,但是会导致建筑师和学科、行业、社会的割裂。当建筑师碰到历史环境,需要学会向社会演说,向大众演说,不可以以一种小小的话语体系去自我陶醉,而应当通过社会语言去表达、交流。
结语
丁沃沃
今天的整场演讲倒是引发了我的一个想法,我觉得可以组织这些建筑师和遗产保护的专家做一个对谈。对于遗产保护的专家来说,重要的是考证、判断和决策,但对于建筑师来讲,确定保护很简单,但是如何实施才是可行的?前者只要做研究找到回案即刻,但是后者一旦要面对产权、资金和运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要使得建筑遗产得以保护,就要赋予遗产有更高的现实价值,所以遗产的保护离不开设计,离不开建筑师。
韩冬青
今天的报告精彩而独特。借此机会,做一点小小的建议或者呼吁。长期以来,建筑师专注于创作,我们把个性和创新性当作衡量一个人具不具备设计能力的重要方面。慢慢有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言说的方法,试图建立非常个人化的设计诠释语言。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表达设计思想的独立性,但也可能会导致建筑师与社会的割裂,成为流传范围非常小的“黑话”。建筑师需要向大众言说,要让社会理解,历史环境中建筑师的工作有怎样的意义。要推动这个事业,小范围流行的语言并不利于思想的推广和技术的普及,也不利于让公众看到建筑师在历史环境中工作的意义和责任。要推动专业内外的交流互动。我热切的期待大家能够用更普通的社会语言,去表达自己关于历史环境的看法,去呈现自己的设计理想和工作方法。如果我们的言说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共识,我相信对历史环境下的设计事业一定会有很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