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5级研究生卓越工程师专项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2025年度建筑学院硕士生招生计划新增“碳中和城市与低碳建筑环境”“未来智能城市科学”2个卓工项目,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为手段,培养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人才培养目标 


碳中和城市与低碳建筑环境”方向

培养“碳中和城市与低碳建筑环境”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领军人才,服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双碳国家战略;通过城市、建筑、能源、环境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完成科研和实践的深度贯通结合,实现传统建筑学人才培养向双碳领域卓越工程师领军人才培养的转型与发展。

项目紧扣国家“双碳”战略,培养城乡建设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进入规划设计院、政府部门、房地产企业及大型机构,从事碳源碳汇分析、城市能效提升、绿色建筑改造与零碳能源系统研发等工作。毕业生可在科研、咨询、设计、施工及政策制定等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王建国院士主持设计的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主展馆获2020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


未来智能城市科学”方向

面向国家“数字中国”战略目标、建设智能城市的重大需求,聚焦智能城市关键领域“卡脖子”工程技术难题。通过计算机技术、城乡规划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等多学科交叉互补,培养未来智能城市科学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和高层次专业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项目面向“新型城镇化”“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城市领域关键工程问题,相关就业环境人才需求量巨大。毕业生可进入规划设计院、政府部门、房地产企业、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及大型科研机构,从事智能城市设计、城市元宇宙建构、可解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等工作,为城市建设领域的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

杨俊宴教授主持设计的“南京阅江楼宜居街区规划”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卓越设计金奖

 

人才培养模式 


该研究生培养项目由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主导,参与企业均为央企、国企,包括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华建集团、华设设计集团及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这些企业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科研基础深厚。东南大学深度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科技攻关及成果推广,依托产教融合模式联合培养高水平人才,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力求实现传统建筑学人才培养向双碳领域、智能城市领域卓越工程师领军人才培养的转型与发展,亦为研究生就业拓宽了渠道。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为3年,在企业科研实践累计不少于1年,将依托校企合作的重大工程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开展教学实践工作,毕业要求遵循建筑学院卓工计划培养方案要求,所获学位证书与建筑学专业硕士一致。

国际化教学实践

教学场景

张宏教授主持的Solar Ark 3.0建造实践

 

师资队伍和培养资源 


项目一:碳中和城市与低碳建筑环境

该项目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牵头,联合东南大学能环学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建集团组建导师团队。项目团队由中国工程院王建国院士担任顾问,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徐伟教授担任总工程师,汇聚高水平导师力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合作企业包括将在项目中提供优质的就业实践基地、稳定的研究课题和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助力研究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

△ 方向1:建成环境低碳规划与智慧调控

针对城乡建设过程中不同层级空间的碳源碳汇的形成机理及能耗模式、高密度城市形态与能效提升、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城市形态优化与能源规划等领域展开系统研究与实践。力求在低碳绿色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等关键领域取得路径突破,构建低碳绿色城市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指导项目全生命周期低碳目标的实现。

△ 方向2: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与碳中和技术

针对近零碳建筑设计、建造与评价,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建筑环境低碳提升,建筑耐久性保护与低碳再利用等领域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力求在既有建筑绿色设计的理论方法、既有建筑低碳改造、历史建筑性能提升等关键领域取得方法突破。

△ 方向3: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零碳能源系统

针对可持续建成环境系统工程、城市建筑零碳能源系统、自维持建筑能源结构优化、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等领域展开系统研究。力求在建成环境系统规划与智慧调控、太阳能光电光热综合利用、低碳建筑能源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项目二:未来智能城市科学

项目团队由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东南学校首席教授、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杨俊宴教授领衔,建筑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组建了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华设设计集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合作企业能够为项目提供先进的实训平台、稳定的研究经费及配套资源。项目团队近年来应用智能技术在蒙古国新哈拉和林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印度尼西亚新首都规划国际学生设计竞赛等国际设计竞赛中均被评为优胜方案。

△ 方向1:智能城市设计

面向智能城市规划设计需求,重点研究智能化城市设计理论模型、城市智能感知、城市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城市形态智能生成等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如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系统性整合城市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实现城市功能优化、资源高效配置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

△ 方向2:智能城市元宇宙

面向智能城市元宇宙构建需求,重点研究智能城市元宇宙设计理论模型、智能虚拟城市感知与互动、智能城市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支持、智能虚拟城市形态生成与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旨在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增强对真实城市的智能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城市生活的智能化水平。

△ 方向3:可解释人工智能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提升可解释空间-时间智能的技术透明性、如何审计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设计的算法之输出方案是否达到了设计合规性、对于那些需要高可靠性和问责性的重要功能点,如何审计出设计缺陷、如何增强使用者对人工智能设计方案的信任度。

国际建成环境创新实验中心和亚洲建筑档案中心

东南大学校园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光电示范建筑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未来建筑实验室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建集团总部现代建筑设计大厦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招生名额与录取方式


2025年度卓工计划指标的投放情况,建筑学院计划接收8名研究生。计划在本年度我院拟录取的推免生和统考生中择优选拔,其中:

碳中和城市与低碳建筑环境项目名额为5人,计划招收建筑学专业硕士;

未来智能城市科学项目名额为3人,其中城市规划专业硕士2人,建筑学专业硕士1人。

请有意申请本项目的免研生和参加统考的学生,请将个人信息(姓名、简历、联系电话与邮箱)发送给项目联系老师,欢迎大家发邮件或其它方式联系,进一步咨询相关信息。

碳中和城市与低碳建筑环境项目联系人:周欣,邮箱zhou-x06@seu.edu.cn

未来智能城市科学项目联系人:史宜,邮箱shiyi@seu.edu.cn




关闭
>